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扶贫智慧岂能“复制粘贴”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双龙镇人民政府 邓伟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扶贫经验和智慧的相互交流,是补齐短板、找准不足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增视野、明方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面对脱贫攻坚最后的攻坚期,面对难啃的“硬骨头”,更要找准方法,精准施策。面对最后的难点和堵点,要在交流学习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路子”,找出“土方法”,避免“照猫画虎”,一条“捷径”走到底,照抄照搬扶贫经验,不过“脑子”,不走“路子”,过于依赖“他山之石”,不能只顾“面子”,不管“里子”。帮扶要出实效、提质量,关键在于将发展思路落实到“点子”上,掌握本质和精髓,反映群众意愿,挖掘地方资源,才能将“输”变为“造”,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提增收致富能力。

  找“病症”,照单开方。“贫”有千样,“困”有千种类。不能一味地喊着“输血”变“造血”口号,也不能动辄“以产业增收致富”等“大乱炖”的扶贫策略。脱贫要实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多“走路”,多进“家门”,多“聊天”,在潜移默化中搭建起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摸清贫困户“家底”,量身定做帮扶对策,迈好“步子”,全面评估贫困户发展能力,做到明确方向,精准落实,避免“一个公式”干到底,“一个模式”用到底。

  拔“穷根”,对症下药。要脱贫致富,就要在“志”“智”上下功夫,“等靠要”思想是“顽疾”,要“根治”,就要帮扶干部多想“土点子”,在思想上“治病”,坚持从“源头”上找问题,切实增强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才能“医治”思想软化的现象,避免“软骨病”,做到以情以德激发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增强干事创业精神,痛改“陋俗”和“老思想”,增强立业之基。避免一味用“钱”解决问题,要深入调研走访,精准掌握村情民意,用好“苦口”和“婆心”,下足“巧”功夫。

  强“产业”,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发展是增收致富的关键点,以产业为依托是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源泉和动力。农村产业的发展要做好精准谋划这一总开关,注重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避免盲目“照抄照搬”和“操之过急”,缺乏同本地区有机结合,最终造成“病症”频发,成为“烂摊子”,不了了之。要坚持久久为功,打好发展基础,进一步挖掘区域优势,增强农村家庭农场、专合社等抗风险能力,着力打造自生能力强、区位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引进来”是基础,“走出去”才是关键。面对先进发展经验要有“钉子”精神,学深学透学懂。面对本地发展规划,要有“工匠”精神,做实做细做好。以责任和担当、智慧和方法在“爬上坡”“攻阵地”中拼搏奋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布人:邓 伟 发布时间:2020-9-21 16:54 收藏 阅读人次:2801

初审:张兵 编辑:水见文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