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从“贫困户”到“手艺人”的变身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委组织部 郝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内蒙古集宁区马莲渠乡大十号村,依城傍路,毗邻繁华,是一个典型的城郊村。

  “十三省,七十二县”,因为大十号的村民们来自全国各地,人们总是这样形容这个村子。与城区内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不同,这里资源匮乏,产业缺乏,村民们大多都面朝黄土背朝天,薄田几顷,牲畜几只,勉强维持生计。

  村民们的日子过得一贫如洗,上不起学的家庭比比皆是,“赵秀清的双胞胎女儿正要上大学,儿子要读高中,一家三个孩子眼看着就要辍学”,大十号村原驻村第一书记李峰回想起赵秀清一家被识别为精准贫困户前的情景。

  为了养家糊口,丈夫张华常年在外打工,赵秀清一人带着孩子顾着家,十几年来一家人被迫过着“分居”的生活。可在外打工的张华落了一身病,除了医药费,家里再拿不出一分钱供三个孩子上学,“我和妹妹不念大学了,让弟弟读吧”,懂事的双胞胎姐妹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决定辍学打工。

  姐妹俩要辍学的事情传遍了村里,也传到了第一书记李峰耳朵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啊”,李峰愤愤地拍着桌子,在教育局就职的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当天便为赵秀清家写了贫困申请书,召集村民代表进行表决,赵秀清一家被识别为了精准贫困户。

  成为了精准贫困户,驻村工作队立马为赵秀清的两个女儿申请了教育扶贫政策,政策落地后每人每年补助一万元,得知消息的姐妹俩开心得合不拢嘴。

  可是村里像赵秀清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政策扶一批、政府帮一批、兜底保一批,脱贫攻坚的结束便是村民返贫的开始,李峰深知治标不治本的帮扶不是长远之计,扶贫更要扶志和扶智,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动员大家想办法、谋出路、出力气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王道。

  为了给村民们找一条出路、寻一条富路,李峰带着工作队员们四处奔走。得知负责全区中小学校服加工的被服厂要重新选址进行改建,他想到村委会的院里有一排房一直空着,便下定决心要把被服厂引进村里。

  经过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商议,李峰召集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带着他们实地考察,了解清楚引进被服厂的好处后,全村上下都全力支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写申请书,协调领导,说服厂家,终于将被服厂引进了大十号,车间就设在了村委会院里。

  车间运营后,赵秀清第一个到车间报到,“我不能老是靠国家给我钱,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养活家人”,就这样,赵秀清做起了缝纫工,丈夫也回到村里,在车间里做起了裁剪和搬运的工作,“我们现在都是按件算钱的,一件6块,我一天能做20多件”,被服车间轰鸣的机车声伴着赵秀清的大嗓门,奏起了脱贫致富的交响曲,“今年的订单多,不加紧点儿做不过来了”,她一边说着抱怨的话,一边又嘿嘿笑了起来,两边脸颊红的不知是疲惫还是喜悦。

  2019年,赵秀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成为了附近声名远播的“手艺人”,两个女儿顺利地从大学毕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蓬生麻中,不扶且直”。赵秀清一家的脱贫故事激励着全村的人,等靠要的思想没有了,主动到被服厂报到的村民越来越多了,工作队邀请就业局的老师对他们进行了技能培训,村民们一改过去的穷懒散,成为了生产线上的熟练工。

  “又长了本事,还能挣钱,家门口就能上班,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呀。”村民们纷纷为家门口的就业竖起了大拇指。
发布人:MMM 发布时间:2020-9-25 08:52 收藏 阅读人次:3740

初审:凌晨 编辑:马小哈 责编:李一画 回复

1高如斌-发布时间:2020-9-27 10:27

又长了本事,还能挣钱,家门口就能上班,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呀。”村民们纷纷为家门口的就业竖起了大拇指。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