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离家三千公里 只为一个答案

江苏省泰兴市委组织部 朱隆基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十一年前,我从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一个小镇踏上离家的火车,来到三千公里外的江苏扬州。与很多有志青年带着梦想离开家乡去追梦不同,我当初是带着迷茫离开家乡的。很多人到远方是为了实现梦想,而我是为了寻找答案。回望这一路的旅程,还要从我父亲的一句话开始。

  一个迷茫的“套马汉”离开家乡。我出生在呼伦贝尔的甘河镇,地处小兴安岭地区。与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这里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辽阔,而是“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的郁郁苍苍。

  我父亲是镇上一位普通的护林工人,他文化水平不高,是“典型中国父亲”,含蓄的他从不用语言表达对子女的爱。在对我的教育这方面他很少过问,但只有一句话他经常对我说,“儿子,你以后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十几岁的孩子当时根本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只能敷衍回答、应对了事。多年以后我看了电视剧《士兵突击》,许三多的父亲对他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许三多步入军队所有的经历都是为了给这句话寻找答案。想到自己也是一样,离开家乡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答案,“怎样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以此为起点,我背上行囊离开家乡到三千公里外的江苏扬州开始我的求学之路。

  一个外来的“江苏人”到了扬州。大学我选择的专业就是农业类的动物科学与技术,可能是因为出生于农村,也可能是被乡里乡亲投身养殖行业影响,我还是迷茫地选择了这个说不上自己喜不喜欢的专业。我刚到大学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是蒙古族么?”“你们是不是家里都养牛羊、出门都骑马?”每次遇到新同学、新朋友都要解释一遍,“我是汉族人,家里是祖父一辈到内蒙古开荒才移居到那儿”“我们家里也没有草原等等。

  新的老师和同学也对我这个已经把户口迁到扬州的外乡人格外照顾,让我在这里感受到温暖。但求学之路也并不顺利,方言听不懂、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远离家乡遇到挫折会失落也会想到放弃,每当这个时候,我会想起父亲说的那句话。我不知道我坚持下去会不会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但如果放弃我一定会离我要找的答案越来越远。下定决心做好一个学生该做的事,摒除杂念、独自修心、不浪费光阴,把心思全用在学习上。四年的努力终有回报,我考上了研究生,继续在扬州大学深造,选择了农业推广专业,开启了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研究,投身到“三农”沃土中去。没离开家时我从没想过父亲口中的一句话,会成为我大学一直努力坚持的理由。

  一个七年的“新农人”奔向泰州。毕业后来到泰州姜堰的一家养殖企业做了一名养殖技术员,身边很多人不理解一个硕士怎么跑到乡下挨家挨户教老百姓养家畜,上了七年的大学还来吃这份苦。刚开始与老百姓的交流也不顺利,怎么把自己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通俗易懂地传递给他们成了我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向身边的人请教、自制养殖宣传单,在找到解决方法的过程中我好像离我要找的答案越来越接近了。

  后来我考入泰州泰兴的畜牧兽医站,成为农产品加工园区的一名检疫员,负责屠宰企业的检疫工作。经过几年的工作经历,我问自己是否已经找到了那个答案。我找到了,因为回望十一年,直到今天我可以说自己做到了以梦为马、以汗为泉,不忘初心、不负韶华。我还没找到,因为这个答案没有终点,而是要我用每天的辛勤努力来寻找的。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只要做到每天都“发光发热”,我要的答案自然会出现。

  路、很长、很陡,走得累时我也曾想过放弃。但我若是停住了脚步,路就永远在前方,那里永远有一个你到不了的远方。我将继续寻找答案,走过我以后人生许许多多的“三千公里”。
发布人:要啥自行车 发布时间:2020-10-9 09:38 收藏 阅读人次:5855

初审:易晗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

1高如斌-发布时间:2020-10-10 10:08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只要做到每天都“发光发热”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