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干部清正廉洁得从“心”出发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 张立锐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推出了“西游·作风篇”系列微视频,在纠正“四风”的新节点,用《西游记》中耳熟能详的故事告诉大家什么事不可以做。“官封弼马收金袍,礼尚往来需警惕”“赏味蟠桃莫乱扔,餐饮浪费需警惕”“行者三调芭蕉扇,刁难群众需警惕”……如此面向全体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开展直观生动的廉政教育,可谓形式新颖,效果颇佳。

  《说文解字注》有言,“廉之言敛也”,“又曰廉,棱也,引申之为清也、俭也、严利也”。可见,一个“廉”字,具有知收敛、讲清正、重节俭、克私欲等丰富内涵。一个人廉洁自律不过关,做人就没有骨气。广大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还需从“心”出发,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

  守公心,筑牢思想的“高地”。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两袖清风,执政才能执得好。秉公道、守公心,做到先公后私、大公无私,这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必备思想素质,也是做到干成事、不出事的根本保障。“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所谓公心,公就公在爱民、乐民上,公在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上。“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公者千古,私者一时”。今天,人们在兰考看到泡桐造福百姓,在东山望见木麻黄锁住风沙,在大亮山目及森林覆盖荒山,无不慨叹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优秀共产党人所创造的丰功伟绩。他们在脚下的土地上忘我工作时何曾想过为自己留名?然而那一座座丰碑早已矗立在人民的心里。

  去私心,拧紧欲望的“开关”。马克思曾经说过:“不可收买是最崇高的政治道德。”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规定每一位共产党员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来讲,清正廉洁、不图私利,这既是一种政治品格,也是一种具体要求。“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历览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败由贪。子罕拒玉、杨震拒金、陶母退鱼等许多廉洁故事,至今让人传为佳话。周恩来总理“三付饭费”彰显了共产党人严以律己、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反观那些蜕变分子、腐败分子,任由私欲支配自己,结果是以身试法,终被绳之以法。

  养廉心,上紧行动的“发条”。“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充满理趣的古诗启示我们,在对待廉洁自律方面,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在处理政商关系上,广大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尤其要恪守纪律底线。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代楷模廖俊波生前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坚持原则、公私分明,与客商之间做到了“亲”而又“清”。据福建南平市政府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曾有一位很熟的外地客商拎了一盒海产品去看他,廖俊波追到电梯门口坚决予以退回,说“你来找我,咱是朋友;你提着东西来,咱俩就不是朋友关系了,而是利益关系,这就把朋友看轻了”。不为私心所扰、不为物欲所惑、不为关系所累,从小事小节做起,方能行得正、走得远。

  古人讲:“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作为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要守公心、去私心、养廉心,重大节、守小节、不失节,慎用权、防特权、不擅权,自觉做到“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这样才能破“四风”积弊,除腐败毒瘤,不断提升我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发布人:梨树瑞雪 发布时间:2020-10-9 16:19 收藏 阅读人次:5257

初审:钟辉 编辑:水见文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