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让扶贫产业“飞得更高”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文林街道 谭小林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青海省的太阳能扶贫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不仅产出了大量清洁能源,而且为村集体创收,还为附近农民提供就业岗位,是产业助力脱贫的样板工程。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巩固脱贫成效,保证长期稳定脱贫是检验脱贫质量的关键。产业脱贫因其可持续性、带动能力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而备受关注。下好产业先手棋,助力经济大飞跃,成为各地政府确保长效脱贫的不二之选。

  因地制宜为产业插上“能飞的翅膀”。发展产业不能盲目照搬,扶贫资金也不能大水漫灌,搞雨露均沾。“小木耳成大产业”“小黄花变致富花”“忘忧草成摇钱草”,这些鲜活的事例是因地制宜谋发展的有力实践。对贫困地区来说,产业基础薄弱,要因地制宜谋发展,不可盲干蛮干,选“好”产业就像从身体里长出一双坚强有力的翅膀,从此飞上蓝天不是梦。选择地方发展产业尤其是支柱性产业时,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气候土壤、民众基础、光照水源等,科学考量、合理布局,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把力气用在节骨眼上,避免走“弯路”“错路”,防止浪费扶贫资金。

  创新机制为产业续上“敢飞的勇气”。产业发展犹如树木生长过程,参天大树始于些末幼苗。许多扶贫产业是第一次落户当地,养护第一批幼苗既要克服“水土不服”保证存活率,又要科学管理促进“树苗”茁壮成长。地方政府要做好产业发展的“养护员”。土贫了施点肥,水少了加点水,太阳大了要遮阳,暴风来了要搭棚。要厘清扶贫产业与村集体、贫困户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如“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租金+务工+分红”等,让企业有“利”可图,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让百姓不再守着“金饭碗”饿肚皮,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传承历史为产业打造“善飞的技能”。城市建设绝非千篇一律,差异在文化,特色在文化。产业发展同样要传承历史、结合人文。正如青海光伏扶贫造就特色“光伏羊”,发展扶贫产业要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地理景观、独特风俗等,打开思路,寻找产业与历史人文的交点,摸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契机,突出优势特色,把优势做大,把特色做强,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一片一特”等地方特色产业,形成品牌效应、规模效应,让生态发展秉承历史足迹,让绿色发展契合现代生活,实现生态与经济互相促进、传承与发展有机统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扶贫产业这一特色鲜明的新兴行业是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桥梁。乡村振兴的大幕已徐徐拉开,让扶贫产业积厚成势,飞得更高,就补上了制约乡村发展的短板,未来可期!
发布人:组仁文轩 发布时间:2020-10-12 09:43 收藏 阅读人次:2770

初审:吴晓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