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党员干部的“礼仪之学”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三元镇人民政府 范国健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华夏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文明圣火赓续千年,具有完备的礼仪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待人接物的礼仪中,蕴含着深刻的为人之道。作为党员干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要善于把握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学。

  党员干部要怀揣一颗“尊重之心”,做到尊重为本。传统文化中的尊重有两层涵义,即敬人和尊己。《汉书·萧望之传》中“望之、堪本以师傅见尊重,尊重上即位”指敬重之意;《朱子语类》中“范文正公等行得尊重,其人才亦忠厚”指自重之意。作为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传统礼仪尊重之原理,把握“尊重”的双重内涵。首先是尊重自己,体现在坚守人格品格,不能以丢掉尊严为代价去谄谀迎奉,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次是尊重他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立场考虑问题,理解他人感受,尊重他人习惯。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只有时刻怀揣一颗“尊重之心”,知道如何敬人尊己,才能赢得尊重、增进情感、拉近距离,形成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

  党员干部要练就一双“洞察之眼”,做到洞察为先。洞察是变无意识为有意识,懂得察言观色。通过对一项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等细节的观察来抓住对方心思,做出相应反馈。对党员干部而言,懂得察言观色至关重要,能让我们牢牢把握人际交往的主动权,获得理解和支持。尤其在与群众交流沟通时,要像医生一样,善于“望、闻、问、切”,善于观察精神面貌,善于倾听意见建议,善于了解心理需求,善于找准问题根源,这些都建立在“洞察”的基础上。因此,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洞察力,时刻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仔细观察、倾听和思考对方的言行,学会从交往实践中总结提炼经验,才能在欢声笑语中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党员干部要掌握一门“适度之法”,做到适度为准。“凡事物极则反”,礼仪中的适度原则尤为重要。作为党员干部,在与群众打交道时,既要有“温度”又不能“过火”,既要有“强度”又不能“硬碰硬”,要软硬兼施。遇到有合理诉求但性情暴躁的群众时,决不能“针尖对麦芒”,而是要做到“柔情似水”“以礼相待”,一声问候、一杯茶或许就能让对方冷静下来听你解释;面对无理诉求、屡劝无用的群众时,也不能一味“热脸贴冷屁股”,退缩让步,而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法”。党员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时,必须分清对象、场合、时间,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环境而异,做到把握分寸、不偏不倚、合乎规范。这些都是在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适度”原则。做到适时、适地、适度、适合,自尊而不自负、有礼而不卑微、热情而不谄谀,这才是党员干部较高礼仪修养的体现。

  礼者,德心也;仪者,德行也。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服务员”“贴心人”,应处处发挥示范作用,只有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美德,才能在为人处世中树立美好形象,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发布人:三元南析 发布时间:2020-10-22 22:19 收藏 阅读人次:5158

初审:楚搴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