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小李书记战贫篇

四川省兴文县大河苗族乡人民政府 河府轩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四川省兴文县大河苗族乡龙山村是一个贫困村,幅员面积7.87平方公里,村上有精准识别贫困户95户,贫困人口361人。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4400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以发展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

  “七条沟,八道梁,石头旮旯不产粮。外出打工四方走,高坡土地尽抛荒!”这是当年龙山村的真实写照。而今天,在龙山村党组织书记李玉林的努力下,落后乡村实现了它的蝶变新生。

身份转变,从青年创业者到“泥腿”书记

  2016年李玉林从部队回到家乡。这一次返乡,他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兴文县外卖市场的空缺,靠着军人不怕苦的打拼精神,他果断在县城创办了“兴文懒人”外卖服务平台。受兴文县地理条件影响,他创办的“兴文懒人”外卖平台竟迅速在县内火爆起来,一下子就赚满了创业的第一桶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如果他一直这样干下去,说不定下一个成功企业家就是他。

  然而,这时候,他做下了一个让人咋舌的抉择。


左一为李玉林,上图为李玉林下村入户开展工作途中

  从小在大河苗族乡龙山村长大的李玉林,多年后再回到家乡,看到的却仍然是满眼的落后和贫穷,虽然他已经通过努力,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可家乡的缓慢发展却让他难以忘怀。经过多次考虑,他不顾家人反对,在2017年放弃了城里发展正好的事业,抱着回馈家乡的想法,参加当年村级换届选举并当选为村主任。因工作踏实肯干,干创精神十足,李玉林在2018年又当上了村党组织书记。至此,李玉林从创业青年摇身一变,做起了“泥腿”书记。

  这一次抉择,他抛下的是具有大好前景的事业、城里舒适安逸的生活,走向的是建设美丽家乡的征途、爬坡下坎苦累的基层。

毅然抉择,舍身家筑百姓生命健康防线

  村里产业布局简单,老百姓多是种植粮食作物,收入低,这让李书记十分焦心。通过对村里情况的详细了解,加上对市场的调研分析,李玉林规划龙山村3、4、7组发展水产业,以小龙虾、青蛙等为主,带动当地农户实现增收。龙山村的老百姓对这个年纪轻轻的新书记充满质疑,不愿意冒着风险尝试,成片发展水产业的计划便难以推进。

  这时候,李玉林再次作出决定,带头试点发展水产养殖。

  他拿出之前做生意攒的二十多万元老婆本,租地、购苗,果断养殖起了15亩青蛙。村上的事情多,一边是繁忙的村务,一边是新建的养殖地,实在无法抽身的时候,他便叫父亲帮忙照看着。村上的人见书记带头干,便也有了底气和信心,纷纷参与了进来。

  眼看塘里的青蛙正常养殖着,坚持着干下去,投入的本钱就会慢慢回来。可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彻底让他成了“破落”书记。疫情防控阻击战拉开战线,身为村党组织书记的他迅速投入到防控阻击工作中,入户摸排、流动宣传、卡点值守、流动人口数据掌握等,每天早出晚归,李玉林一门心思扑在疫情防控上,不仅自己的产业顾不上,就连家里人也无暇顾及。

  终于全国疫情防控取得稳定局面,等他回过神才发现,由于长时间没管理,养殖青蛙的塘子早已荒废,二十多万元就像“打水漂”一样,没了。放弃了事业,又消耗完好不容易攒的存款,李玉林被大家戏称“破落”书记,但他自己却毫不在意,因为龙山村在他的努力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未来……

  目前,通过大力动员,采取“村党支部+专合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由村党支部帮助专合社与农户协调、对接,龙山村成功打造巨黄竹竹种基地,村上674户农户(其中贫困户95户)积极发展竹产业6000余亩,农户年销售竹种50余吨,户年均增收1.2万元。同时,在李玉林带领下,村“两委”精诚团结,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整合力量新建公路36公里,硬化公路33公里,自筹资金黑化公路6.2公里,实现通村通组公路全覆盖,新建集中供水站1个,新建13口50立方米水窖,全村电网升级改造,群众出行、用水、用电等问题得到很好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无后顾之忧,产业发展也更有劲了。

  下一步,龙山村将依托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石材加工集中区,12家新建采石场项目持续推进,龙山村将为兴文县的工业发展挑起“大梁”,为服务成渝经济圈贡献力量。

  “村民们的腰包鼓了,村上也正在跨越式发展,一天一个样,而你却越来越‘破落’,如果再选择一次,你会后悔不?”有朋友问李玉林说。

  “不后悔,我坚守的土地就是我的阵地,军人的天性就是向前冲,不言退,能为老百姓和国家办事情,我乐意。”李书记黝黑的脸上露出爽朗的笑,像风吹入心中,给人带来几分清爽和豁然的感觉。
发布人:12371网友MLDH 发布时间:2020-10-23 15:08 收藏 阅读人次:2678

初审:姜桃 编辑:余元潇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