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下基层切勿“吓”基层

四川省大邑县新场镇人民政府 吕永祥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党员干部下基层调研或检查,是为了更好地察实情、听民声、解难题,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只有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在新时代,发挥好下基层的作用,对于宣传贯彻党的大针方针,督促指导工作开展,加深与人民群众感情,意义重大。然后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党员干部思想上出现了偏差,把好端端的下基层变成了“吓”基层,让基层干部群众无所适从,怨声载道,这种现象是十分危险的。

  下基层成了“吓”基层,是官僚主义的作风。党员干部下基层,目的是掌握实际情况,找准思路对策,解决实际问题。而有些党员干部官职虽不大,但架子不小,生怕基层干部群众看不起,常常装出一副“钦差大臣”的样子,动不动就拿出“尚方宝剑”,拉大旗作虎皮,想从气势上把基层干部群众“镇住”,把好端端的“经”硬是给念歪了。这样的下基层,往往是打着下基层的“幌子”,行作威作福之实,是典型的官僚主义作风。事实上,基层干部群众对这样的下基层是不欢迎的,甚至是反感和厌恶的。

  下基层成了“吓”基层,是贪慕虚荣的表现。有的党员干部自从有了一官半职,便自以为了不起,下基层时往往会很在意“身份认同”,生怕基层不把自己当“官”看,喜欢搞形式、讲排场、做样子,甚至靠“吓”基层为自己“树威”,喜欢找“我是官你是兵,我说话你得听”的居高临下感觉,热衷于搞“花架子”,在吹捧声中飘飘然,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的党员干部下基层,往往听不到真声音,找不到真问题,摸不到真底子,不仅让基层疲于应付,还给基层带来无谓的接待负担,与群众离心离德。

  下基层成了“吓”基层,是没有底气的特征。下基层是为了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招。而现实生活中,个别党员干部由于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限制,对基层工作并不在行,吞吞吐吐,支支吾吾,话说不到点子上,事办不到关键处。可越是这样的干部,就越会在意自己的“地位”,下基层中往往装出一副“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样子,冒充“专家”指手画脚,拿腔拿调,企图“吓”住基层,免得让人看不起。殊不知这是没有底气的表现,让基层一眼看穿,甚至还容易闹笑话,让基层干部群众直摇头。

  下基层成了“吓”基层,是必须克服的顽疾。党员干部来自老百姓,自己也是老百姓的一员,虽然有职位高低不同,但宗旨都是为群众谋福祉的。因此,党员干部在下基层时,必须想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坚决防止“吓”基层现象,发自内心地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更好地团结群众、推进工作。只有带着问题下基层,抹开面子、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带着朴素的情感深入老百姓的炕头和田间地头,时刻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倾听群众心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好事,才能受到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
发布人:关山雄鹰 发布时间:2020-11-4 14:52 收藏 阅读人次:5086

初审:王战坤 编辑:李一画 责编:文小汇 回复

1归零发布时间:2020-11-4 17:59

下基层成了“吓”基层,是贪慕虚荣的表现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