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从“过得去”到“过得硬”中淬炼“初心”

云南省巧家县委组织部 邱有昆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A:“内容差不多就行了嘛,要求何必这样严格,就请你把我的材料收了吧!”
  B:“你报送的材料未按要求填报,请拿回去重新完善一下。”
  A:“大家都是熟人了,就请通通人情吧……”
  B:“不好意思,我们必须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请相互理解……”

  近日,笔者看到前来办理业务人员和单位工作人员这样的一幕对话,对话中明显反映出了“过得去”“过得硬”两种态度。对话的背后,也激起了自己想对此“态度”说说个人感想的欲念。

  “过得去”与“过得硬”,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映照出谋事做人的两种境界。只求“过得去”者,习惯“小富即满,小进即安”,奉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相反,“过得硬”之人,信仰“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崇尚“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过得去”思想,毫无疑问是工作作风不严、责任意识不强、党性修养不够的表现。“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如果长期把满足于“过得去”这种思想“惯例”当“规律”,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策的精准和工作的成效,最后导致工作“过不去”。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彻底摒弃“过得去”的心态,真正做到在政治信仰上过得硬、能力作风上过得硬、工作成效上过得硬,让“过得去”变得“过得硬”,才能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实际行动。

  补足“精神钙”,在思想上“把稳舵”,“过得去”才会变得“过得硬”。干部精神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最终会导致精神“游离”、方向不定。有的党员干部觉得自己工作多年,对工作了如指掌,认为不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凭经验办事即可,只求“过得去”。殊不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凡事都只求“过得去”,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松懈、行动上的折扣,最终导致工作中萎靡不振、敷衍了事、差错百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党员干部只有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自己,认清肩负的重大使命与责任,不断净化初心、坚定信心,把稳思想之舵,做到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才能练就过硬作风,不断提升政治站位、提高工作能力,真正把组织上交办的各项工作办好、办实、办细。

  校准“人生位”,在纪律上“绷紧弦”,“过得去”才会变得“过得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党员干部只有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才能唱好“为民服务”这一出人生大戏。然而因“过得去”心态作祟,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只要自己坚持“不贪不占”就能够“平平安安占位子”“轻轻松松混日子”。要清楚,党员干部的最大政绩,绝不是工作中的“平平安安”,“不作为”、当“太平官”也是一种腐败。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发扬“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认清自我、找准定位、不忘初心,常思我是谁、为了谁,以党员标准自我“体检”,以纪律规矩为标尺,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心态、坚守自己的底线,真正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盼,才能自觉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勇挑“千斤担”,在行动上“拉满弓”,“过得去”才会变得“过得硬”。“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让“过得去”变得“过得硬”,就不能仅固守“一亩三分地”,甚至坐井观天、一叶障目,而是要做到在大格局中实实在在谋事,不仅要消除“过得去”的想法,更要有“过得硬”的行动。要主动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时刻牢记初心和使命,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力求把每一项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做到极致。只有认真干、勇于干、主动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始终保持对事业的忠诚热爱,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自觉做到“事不避难、勇于担责”,干出不负组织、不负群众的工作业绩,才能不负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任。

  面对“过得去”“过得硬”选择题,身为党员干部,只有以“忠诚、干净、担当”淬炼为民“初心”,作出正确的选择,方能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发布人:归零 发布时间:2020-11-5 08:37 收藏 阅读人次:6101

初审:姜桃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