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第一书记的“工匠精神”

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选调生 武文波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2020年元旦刚过,北京西部大山深处的黄安村迎来了新任第一书记王利。因对农村的养育怀着感恩之情,他放弃市里的优越条件,主动请缨到基层来,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臂之力。就这样,这位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的扶贫人,开始了他的驻村生活。

  他带着爱岗敬业的“匠心”,踏上“扶贫路”。王书记来到村里没多久,就碰上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大年夜里,他噙着泪辞别老家的父母,火速返京上岗,投入到村内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主动担当作为,直面困难挑战,这是他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修己以敬”;寒夜里,他辗转北京市各大药店,口罩却一个难求,妻儿想为他分忧,也跟着齐上阵,天蒙蒙亮时就到药店排队,为乡亲们购置防疫物资,连同洗手液、蔬菜等生活物资一起捐赠给各户村民,这是他身为一名第一书记的“事思敬”;通过与企业、帮扶单位的积极沟通,引进芍药种植项目,并为大山深处的蜂蜜等绿色农产品打开了销路,使低收入户户均增收4000元,这是他身为一名扶贫干部的“执事敬”。“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黄安村呈现出近些年来所未有的和谐稳定局面,王书记看在眼里,高兴在心中。


  他怀揣创新思辨的“匠魂”,再攀“脱贫峰”。在一次入户走访中,他意外地发现,村民家中保存着祖上自清朝顺治二年以来到民国各个时期村民的房契、地契、借款交易等诸多文物凭证。王书记认为,这是黄安村珍贵的历史文化符号,乡村的振兴也需要文化做支撑,或可为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奠定基础。每晚点着灯、熬着夜,他以匠人之心细致地修复着这些早已褴褛的“宝物”,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终于完工,扫描成高清电子版编制为册,并撰写了《家传地契载历史 文化自信振乡村》一文,得到了行业专家的高度评价。为了更好将黄安村的人文故事宣传出去,他在村内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与视频,还通过网课自学,熟练掌握了PS、AE等后期软件,自制了《疫情防控——黄安村在行动》《黄安村掠影》《致敬劳动者,最美黄安人》等专题宣传片。“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正是有他这样的扶贫人不断学习、不断突破,才让农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他付诸精益求精的“匠行”,勇闯“战贫关”。尽管软弱涣散村的“帽子”已经摘了,但要改变黄安村贫穷的面貌,找到合适的“造血路”才是关键。从驻村第一天起,关于黄安村发展方向的思考一直萦绕在他脑海中:该如何在深山区众多精品旅游乡村中脱颖而出?整合过村内资源后,他凭借自己多年从事酒店管理的经验,动员村民们自主创业,将闲置农宅改造成温馨港湾,用低成本实现盈利,填补了黄安村没有民宿接待的空白。每到周末,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受益的村民们纷纷对王书记竖起了大拇:“本来还怕这钱打了水漂,但王书记从装修设计到平台推广,一步一步指导,把每个小细节、小问题都替我们想到了,也让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王利书记经常说:“尽力做大事,全力做小事。”诚然,群众念叨的每一件“小事”,却都是关乎民生的事,都应该挂在心上全力去办,这样才能成为为民服务的好干部。


  在基层的广阔天地,还有许多像王书记这样怀揣“工匠精神”默默奋斗的第一书记,他们以奔跑的脚步追赶着脱贫攻坚的节拍,用沉甸甸的足迹踏出了全面小康的大道,谱写着新时代基层干部的动人篇章。
发布人:小武小武能文能武 发布时间:2020-11-13 08:57 收藏 阅读人次:4991

初审:钟辉 编辑:水见文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