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我的脱贫故事】门外汉成了“土专家”

贵州省铜仁市共青团德江县委 张凯鹏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深秋时节,走进素有“果蔬之乡”美誉的贵州省德江县钱家乡,洋塘桥旁的食用菌大棚内菌棒鳞次栉比,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菇香。这便是冯德义的小型家庭食用菌农场。

  谈到冯德义,在钱家乡沙坝社区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菌老板”“土专家”。

  “平菇是一种喜欢湿润、温暖的菌种,在生产过程中,要适时浇水,并保持通风。”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同志面前,夫妻俩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说起了自己种平菇的“发家史”。

  20多年前,初中毕业的冯德义吃过苦、受过累、喊过穷,致富一直苦于没门路、没资金、没项目,日子过得紧巴巴。2000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江西打工的他购买到了一本食用菌种植的手写册,这让他充满了信心,便边学边干,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近20年来,他经历过失败,尝试过种植茶树菇、黑木耳、平菇……探索过木甑子高温消毒、石灰水灭菌等多种方法,最终将重点放在了发展平菇产业上,通过“自学成才”,成为村里的食用菌种植大户。目前,冯德义已基本掌握了平菇的栽培技术,形成集研发、培育、管理、销售和推广为一体的生产模式,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小角房养到大棚栽培、从提篮小卖到定点批发的蜕变,靠着平菇发了家、致了富。

  “与以前不一样了,现在政策越来越好,我的种植规模也逐渐扩大,收入提高了许多。”从基本成型到现在,平均每年我们发展平菇10余万棒,现在年收入在30至40万元左右。

  “菌棒是我们自己做的,种出的平菇品质和品相相对更好,很受欢迎,有稳定的批发销售市场。”冯德义一脸自豪地说。据他介绍,他大棚内平菇批发价在2至6元每斤不等,平均每天批发量在200斤以上,最多的时候可达到400多斤。平日里有5、6人在大棚内就近务工,每人每天能挣100多元。忙完清晨的采收和装运,还能打理家里的其他农活,实现务工、生产两不误。

  岁月一年又一年,采菇一茬又一茬。凡是附近来请教种植技术的,他都热情讲解,并到现场进行指导,带动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近年来,德江县将食用菌作为农村产业革命重点产业纵深推进,专门成立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和研究制定《德江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不断强化培训指导、技术服务和政策保障,着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有力推动食用菌生产基地及家庭农场建设,持续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在冯德义身上,就是一个很好的缩影。

  看到大棚内正在茁壮成长的平菇,冯德义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美好的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将撸起袖子加油干,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栽培技术优势,扩大产业规模,积极互通有无,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带动更多家乡群众走上富裕路。
发布人:峭壁羚羊 发布时间:2020-11-20 15:05 收藏 阅读人次:1843

初审:邱莫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

1和谐幸福美丽家园发布时间:2020-11-22 11:50

小产业,大作为,脱贫走上致富路。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