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用活“群众话”是做实群众工作的“金钥匙”

四川省旺苍县人民医院党委办 李海泉 向潜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在基层,因张冠李戴错用方言土语酿成干群关系紧张的事例时有发生。近日,某镇干部前去慰问去世的村民,因对当地方言的意思把握不准确,错把“节哀顺变”表达成了“喜事连连”,惹得事主和亲朋怒目相向。幸亏有随行的村干部打“圆场”说:白事也是喜事,所以叫“红白喜事”。

  基层群众不喜欢生搬硬套、高深莫测的官话,不喜欢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喜欢的是干部说“大白话”,像“摆聊斋”“拉家常”一样,他们听得懂,听着也舒服。如果一味宣讲政策公式化、解读专业概念化,不能很好地将政策语言、专业语言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方言土语”,就类同于“鸡同鸭讲”,无形之中酿成了隔阂,增加了工作成本。

  为什么用不活“群众话”,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呢?都是因为一些干部特别是学历高、工作阅历尚浅者对“群众话”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认为“群众话”既“土”且“俗”,地域的局限性导致其上不了“群众台面”,所以学了也只知皮毛,不懂深意,随口而出就容易造成理解错误、表达不到位的事。

  事实上,许多做群众工作有经验的干部,往往都是运用“群众话”的高手。他们用顺口溜、口头禅、“婆姨话”、“花子语”等贴近生活的群众语言,把抽象的道理简单化、通俗化,群众便乐意接受。比如以“柿儿红彤彤呡呡甜”“蚕儿胖乎乎,嘎嘎油漉漉”等。一个“柿儿呡呡甜”“嘎嘎油漉漉”,把“栽柿树”“养桑蚕”带来的丰收画卷描绘得活灵活现,让人瞬间就产生共鸣并走向共识。试想,如此甜得如蜜、富得流油的好日子谁不盼望,这就是群众语言的魅力。

  由此可见,讲好、用活“群众话”不仅是干部工作能力的体现,也是为民情怀的体现。当然,善讲“群众话”,善用“群众话”并不是服务能力的唯一体现,讲不好、用不活“群众话”也不是什么原则问题,但对于做基层工作的干部而言,它的确是一个能力“短板”。所以要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深、做活、做细、做好,就必须补齐这个“短板”。练好“群众话”的基本功,主动融入群众语言环境,更好地履职尽责,服务群众。

  如何才能善说群众话、活用群众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好“群众话”需先学会“群众话”。基层干部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消除对“方言土语”的偏见和歧视,诚心学习,主动学习,读懂“方言土语”里蕴含的地方风俗和文化,领会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关键是要讲究学习方法。讲好、用活“群众话”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简单“拿来”、鹦鹉学舌般知其皮毛,只有心到、意到、情到,才能领会其精髓。党员干部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生活,多与群众“打照面”“拉家常”,坐土板凳,喝粗碗茶,睡木板床,从“群众话”里体会群众的急难愁盼、酸甜苦辣,从而找准工作的方向,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用心感受、用情体验而后积累、沉淀和升华的过程,需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习近平同志在《善于同群众说话》中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养。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深刻领会,并牢记总书记强调的年轻干部要提高“七种能力”的谆谆教诲,把“群众话”作为践行群众路线、密切干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的良方益药,养成说“群众话”、用“群众话”的习惯,并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上,从而办好群众事,为民服好务。
发布人:WCHG 发布时间:2020-11-24 09:09 收藏 阅读人次:2809

初审:邱莫 编辑:水见文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