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年轻干部 这座城市待你不薄

重庆市巫山县委组织部 马玉龙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一早看到一篇微信推文,某年轻干部很早就想离开他毕业“首选”的工作城市,他不习惯那里有些干部的“不良”作风,他不习惯被“裹挟”的节奏和生活,他曾经坚持不懈地想要通过各种办法“逃离”那座城市。联想近些年接触过的年轻干部,似乎还听过不少类似的“言论”,难道这是一种共性现象?如此,又该作何理解?

  该清醒告诉自己,是我们选择了城市还是城市选择了我们。“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这也是我们考虑过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相较生存和死亡显得微不足道。少数年轻干部在学生时代就已经立下志愿,选择什么专业、选择哪个城市早已心中有数,并且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赴汤蹈火、矢志不渝。而我们大多数年轻人似乎都是“随大流”的匆匆过客,哪里有工作机会、哪里有好的待遇,自然“乐此不疲”地接受机缘安排,于是因为一份工作,或者因为一个人,或者因为一件事,爱上一座城,爱上一个地方;当然也有可能发生像前文呈现的情况,工作着、生活着渐渐迷失了自己,开始不满足现状,或者需要逃避某些什么,因此面对生活,每个人的态度就会千差万别。无论何种原因,任何人都应该放下“成见”,认真审视产生这种后果的“罪过”该不该由你所在的城市承担!

  该好好问问自己,是我们接纳了城市还是城市包容了我们。就像有些人解释“爱国”的说法一样,祖国就是自己可以说他“千般不好”,但是决不允许他人“指手画脚”,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何尝不是如此。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自存在,年轻干部更需要积极融入社会,融入你所工作生活的城市。与其在不适中长期痛苦,不如换个思路和角度,试着爱上这座城市。近期偶尔捡到一本名为《江城》的书,一位来中国支教的外国人讲述了20世纪末在长江沿岸城市的一段生活,文中有些对当时经济社会环境的描写,有好有坏,但是作者在中文版序言中依然写道:“在中国有两个地方给我家的感觉”,并亲切地称呼那个曾经支教两年的地方“是我在中国的‘老家’”。红尘不知处,身在樊笼中,或许并非红尘迷乱双眼,而是我们自己困顿住了身心。当我们挑剔城市、选择城市时,我们真该轻轻叩问:我们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城市是不是因为我们而更加美丽荣光?如果没有肯定的响亮回答,那就干脆像城市包容我们那般把它当做我们自己的家,爱上它,为它奉献,为它改变。

  该明白告诫自己,爱也罢恨也罢的城市确实待我们不薄。这不是矫情,这是一种心态,想开了、想通了,自然离苦得乐,心生欢喜。但凡正常的人都是眷恋故乡的,都会盼望故乡越来越好,如果有朝一日可以衣锦还乡,尽己所能反哺家乡也是再自然不过的想法和举动了。你曾经长大的家乡、你现在工作生活的城市,真的待你不薄,那段时期、那些条件,它都在默默承受所有的一切,也在全力给予一切,就像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它给我们带来的有美好的或恶劣的环境,有难以磨灭的温馨记忆又或是失败打击的经验教训,有得到的满足或觊觎的难受,等等,貌似这些都是我们生而为人必经磨炼的,绝不针对任何人。自己的路自己行走,自己的人生由自己负责,何必怨天尤人,甚至连累你所在的城市?年轻干部,即便离去,也请带着感恩之心安然处之,毕竟那座城市留下过你的人生。
发布人:12371网友blox1p 发布时间:2021-1-13 12:07 收藏 阅读人次:3229

初审:楚搴 编辑:马小哈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