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经验案例

甘肃通渭:打好“组合拳”促进教育人才发展

甘肃省通渭县委组织部 杨宏伟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甘肃省通渭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总目标,持续在教育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创新方面探索新模式,始终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来抓,创新体制机制,聚智聚力,强基固本,不断建强教育人才队伍,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党管”上强化,打造教育人才“主阵地”。始终坚持党管教育、党管人才的原则,全力推进“四抓两整治”措施和“五联五优”示范创建,加大教育党组织党建工作标准化水平,推动党员发展与教育人才培养“双向联培”,激励党组织和党员教师创先争优,组织开展教师理想信念、党风廉政和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1100余场次,创建命名党建示范校10个,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党组织5个,培养党员课改先锋50名、党员学科带头人30名,发展党员35名,表彰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7个、优秀党务工作者8名、优秀共产党员23名,以党组织战斗堡垒、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促进教育人才整体素质提升,以教育人才的有效带动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现教育党建工作与教育事业发展互促共进、融合联动。

  在“引培”上增效,提升教育人才“新质量”。按照“自主培养和重点引进并重,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并行”的思路,充分发挥用人单位自主权,走好引才“先手棋”,打好引才“组合拳”,统筹用人单位编制使用,选拔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18人,持续推进落实“三支一扶”“特岗计划”,完善教师公开招考制度,选拔招聘重点院校优秀大学毕业生448名,强化城乡教师相互流动,选派119名城区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选调391名乡村优秀教师到城区任教,教师队伍布局更加合理,教师队伍结构更加优化,教师队伍总量不断提升。大力实施“教育人才提升工程”,通过赴外交流“鉴学”、以教带训“精学”、以考代训“促学”的套餐式培训方式,对教育人才开展常态化、多元化、精准化培训,打造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先后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东西部协作”人才交流学习、亚洲幼教年会、新课改、高考研讨等学习培训12000人次,开展“阳光课堂联盟”教学课700余节,连续举办八届全县“教学能手”课堂教学技能大比拼活动,评定“青年教学能手”138名,上报省市级课题290项。

  在“德育”上助力,塑强教育人才“名品牌”。着眼于立师德、铸师魂、修师身,健全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依托县域内浓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榜罗会议纪念馆、文庙街小学、四岩山革命烈士陵园、华家岭阻击战遗址、大墩梁罗南辉烈士陵园、牛树梅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列入师德师风教育基地,开展“红色基因传承行动”“开学师德第一讲”“三节三爱”“‘四有’好老师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推动“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和“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创建工作,命名“绿色校园”“墨香校园”“书香校园”11所,创建“名师工作室”12个、省市示范性高中和示范性幼儿园各1个,不断擦亮通渭特色教育名片。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考核结果与业绩考核、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树人、爱岗敬业,一大批闪耀着高尚师德灿烂光辉的人民教师不断涌现,先后组织评选表彰先进教育工作者、师德楷模、优秀教师、骨干教师700人次。

  在“改创”上突破,优化教育人才“大环境”。全面深化教育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教育人才培养引进、选拔管理和评价激励制度,为教育人才作用发挥、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工作环境和发展环境,先后研究制定《通渭县县管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通渭县教师队伍管理暂行办法(试行)》《通渭县名校园长名班主任名教师评选培养与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制度办法,选拔教育领域县管拔尖人才11名,深化拓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和拔尖人才“五个一”活动,激励优秀人才在基层一线施展才干、建功立业。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县财政按教师年度工资总额1.5%和200万元的标准,分别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经费、人才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用于教育人才引进和教育培训,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更多的优秀教师可以脱颖而出。积极落实教育人才事业编制、工资职称、研修服务等待遇,评审正高级教师8名、高级教师600名、中级职称教师804名,申报办理陇原人才服务卡6人,推荐选派“陇原之光”研修人员2名,不断增强教育人才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营造了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
发布人:Yhw 发布时间:2021-1-19 23:24 收藏 阅读人次:3097

初审:张兵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