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小菊花里的大民生

内蒙古自治区察右后旗陈仕村驻村第一书记 贾乐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东南一隅的陈仕村,让小菊花绽放大民生,从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到如今小有名气的示范村,真实见证了近几年全旗脱贫攻坚的实践历程,其背后蕴藏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真挚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陈仕村虽有耕地五千多亩,但多为葵花、马铃薯等传统作物,从长远看缺乏特色产业支撑。面对村里年轻人举家外出、老人留守占据主力以及地下水源紧缺的实际,驻村干部和村两委深刻认识到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传统作物种植结构,有自己的特色。为此,通过学习考察、走访调研,提出了主打“绿色+特色”牌发展思路。2017年,旗委政府在探索扶贫产业上搭台指路,引进雪菊并免费提供种动员各苏木乡镇试种,陈仕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闻风而动,结合本地贫困户现状,依托地域环境等优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由此率先开启了全旗茶产业的致富梦。

  通过四年实践,梦想变为现实。相比于传统的土豆、向日葵等经济作物,这个不起眼的小雪菊种植容易、采摘简便,还经济价值高,真真切切能够给每家每户带来不菲收入,而且要比传统作物节水近一半,还有利于保护地力,这对于水资源紧缺、土质沙化的贫困地区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在节水省地、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就业等方面迈出了可喜一步。

  陈仕村驻村第一书记贾乐讲起了小雪菊里的大民生,雪菊对劳动力强度要求较低,只要村民们能行动、愿意干,老少都能参与进来,相对于其他乡村扶贫产业覆盖面和参与率高出好多,真正能让老人们老有所为、老有所获、老有所乐,特别是看到几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拿到百元采摘收入时抹眼泪的场景,更真切感受到了劳动人民那份自然流露的获得感、幸福感。

  据陈仕村党支部书记张亮介绍,种植雪菊每年可带动本村及周边200多户村民脱贫致富,每年收入的90%都回报给了当地老百姓,户均增收2000~3000元/年,是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好产业。

  家住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刘瑞,已是年逾古稀之年的老人,这两年一直在参与雪菊产业发展,2020年老两口获益近4000元,当他和妻子数着一厚沓百元收入时脸上乐开了花,激动地说:“想不到我们这么大岁数了,还能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挣钱,生活上不用儿女接济,感谢党的好政策好干部啊!”75岁的老村长段福,从一开始就积极参与雪菊扶贫产业,2020年他获得了6000多元的收益,和其他村干部一致表示明年继续好好干,带领乡亲们致富。

  每一点成绩的背后,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在几年的雪菊扶贫产业发展中,陈仕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从试验到经验,从购苗到自己育苗,从十几亩试验田到上百亩示范基地,从大田推广到庭院试点,从本村种到带动帮助周边村也种,从不会到明白,一次次摸索,一步步积累,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致富经。为了学到真经,他们“走出去、请进来”,派人不远千里赶赴新疆学习全套经验,还积极争取银保监会等帮扶渠道解决产销问题,虚心接受改进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

  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陈仕村坚守执着发展,而且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态势,似有一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逆行”气势。而这底气和决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一班人,他们发挥优势做汇报、强互动、促合作、跑市场、争资金、搞协调、出主意、想办法、解难事,紧紧把村两委干部和群众凝聚在村党支部周围,让基层一线力量同心打好脱贫致富“组合拳”。目前,已经构建了以“村党支部、驻村工作队(牵头)+合作社(经营)+基地(种植)+公司(销售)+农户(参与)”的雪菊产业发展带贫模式,形成雪菊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习近平总书记讲:“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踏踏实实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在陈仕村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的各个战场,到处都闪现着驻村工作队的身影。在他们心里,村里的事情无小事,用真情真心和担当作为,把资源引进来,把设施建起来,把人心聚起来,赢得各级各方关注支持,既给方向、思路、办法上的指引,又帮解决技术、资金、销售上的困惑,一股股爱心暖流注入……谈到今后的发展,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一班人”,继续按照“一村一品”打造雪菊专业村的方向,着力在“扩规、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求突破,向着打造全旗乃至全市带贫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的目标迈进。他们心之所想,更好发挥在全旗特色扶贫产业的示范引领性作用,带动全旗更多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大步踏入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发布人:后山人人 发布时间:2021-3-4 10:39 收藏 阅读人次:3446

初审:邱莫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