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咐,以“三责”提“三度”,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不懈奋斗。
突出问题导向,勇担破解民生难题之责,让惠民答卷更有“厚度”。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我们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切实关注民生民本,把关系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多做惠民、利民的实事、好事,让新时代的惠民答卷更有“厚度”。要注重调查研究,用好群众路线“传家宝”,深入基层,走近群众,去看最真实的现场,听最真实的声音,找准找实涉及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等关系民生民本的痛点、堵点问题。要拿出破解难题的决心,建立问题台账、落实专人负责、全程跟踪督导,以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解题成效获得人民的点赞和好评。
注重协调发展,勇担推进乡村振兴之责,让脱贫成果更有“硬度”。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巩固脱贫成果、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党员干部要勇担乡村振兴之责,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断巩固脱贫成果,让脱贫成果更有“硬度”。要夯实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要壮大乡村振兴的“人才力量”,在引才、育才、用才上下足功夫、做深文章,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保障;要激活振兴乡村的“产业引擎”,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完善支持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注入不竭源泉;要打造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树立文明乡风,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凝聚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勇担创新社会治理之责,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人民是否满意是检验发展成效的试金石。要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使发展实绩更加彰显为民“温度”。要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创新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和措施,为社会治理提供坚强政治保障;要推进依法治理,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全面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做强法律服务,创新推进法治化与人性化的有效结合;要深化自治,创新村(居)民自治新模式,不断提升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激发社会治理活力;要强化德治,创新宣教方式和选树评优激励办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新风尚潜移默化深入民心,并转为崇尚乡风文明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