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读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的人生启示

湖北省应城市委办公室 杨乐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明洪武十一年,已经69岁高龄的宋濂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府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便写下此篇赠序(即《送东阳马生序》)勉励他人勤奋。这篇序文也出现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时至今日,每每读来,仍然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宋濂在序文中回忆了自己少时求学之艰辛、生活条件之艰难,但凭借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的品行,终究学有所成。推及到当今青年一代,我们是否也需要从这篇序文中汲取宋濂身上的精神营养,毫无畏惧去应对前路中各种困难和挑战呢?

  启示一:“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高尚品质

  宋濂年轻时因为家里贫穷,“无从致书以观”,他自己之所以能够“遍观群书”,是因为他“不敢稍逾约”,每次到藏书的人家借书,他都能按照规定的时间归还,为此他必须不懈怠地抄录书籍,即便是在“手指不可屈伸”的寒冬时节,也无法阻挡他勤勉好学的精神追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宋濂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磨练了意志,从容地面对着生活带来的种种磨难,并用坚毅品行赢得了“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的理解与肯定。青年一代,也要培养这种“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品端行正赢得主动、赢得信任,面对艰难困苦,“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始终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启示二:“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执着追求

  成年之后的宋濂,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经常手执经书到百里之外的同乡前辈那里求教。谦虚好学是我们青年一代必须保持的学习态度,宋濂在百里求师过程中也时常“遇其叱咄”,凭借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孜孜以求,终有所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青年一代就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心态,要有咬定青山的决心和勇气,要有日积月累的执著和坚持,更要有久久为功的定力和耐心,只有这样执着追求自身的目标和方向,不断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艰苦环境中打牢根基、开花结果,才能把理想和憧憬转化为现实,真正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启示三:“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豁达胸襟

  宋濂求学时不仅经历了“足肤皲裂”之痛,还“无鲜肥滋味之享”,在与其他求学者之间,吃穿都不如他们,但他并不羡慕别人,因为在他心中有足够令其开心的事,并不觉得不如人家。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的苦楚和辛酸,但也从不缺少“诗与远方”。青年人的“诗”,是找寻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美好与快乐;青年人的“远方”,是通过自己为社会、为人民群众做出应有贡献。青年一代要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断加强学习和思考,不仅要饱读诗书,更要“躬耕陇亩”,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社会学问,尽早摆脱“稚气”和“书卷气”,更接地气,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充分反馈到足下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光和热”去温暖社会、服务人民,只有这样苦中作乐、乐中有得,才能真正“苦中思进,乐中思省”。
发布人:yluoguo 发布时间:2021-3-18 16:40 收藏 阅读人次:45623

初审:吴晓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