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半百”援彝逐“青春”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委组织部 梧桐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这是一个50岁援彝干部的故事,他叫张友明,1970年4月生,来自四川省洪雅县,2018年6月至今在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乐安乡补莫村担任“四治专员”。

  “知命之年”逐青春

  2018年6月,张友明了解到组织在号召干部人才支援藏区彝区建设后,下村做完农技指导还来不及换装就到局里报名,办公室的同事一边登记一边说:“张老师,你还是第一个带着泥土味就来报名的。”张友明笑道:“就怕名额有限轮不到我嘛。”确实,张友明能援彝离不开他的坚持。

  从事农技工作近30年的张友明早已成为农技专家,是县农业农村局里唯一一位评定了专业技术岗位五级的高级畜牧师,他是大家眼中的“张老师”。请缨报名援彝时,张友明刚过了49岁生日,朋友、同事无不为他的选择震惊,都劝他:“你都将近50岁了,就留在洪雅吧,去凉山州,身体怎么吃得消!”家人更是不理解,挽留说:“都土埋脖子的人了,在洪雅,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多好。”但张友明只是坚决地说:“我要去”。他向局里立下军令状“不脱贫不回洪”。

  “若有战、召必应、战必胜”,带着援彝的满腔热情,2018年6月30日,张友明踏上了援彝道路。出征大会上,张友明笑容满面,终于戴上了那朵期盼已久的大红花,用他的话说,“别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我的又将开始。”

  “无中生有”真本事

  “请家里放心,没有条件我就创造条件”,每每被问及有哪些困难需要组织帮助解决的时候,张友明总是斩钉截铁地回复。

  其实,初到凉山州布拖县乐安乡时,张友明面临了诸多困难,3000多米的海拔带来的“高反”,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物资匮乏,就连水、电保障有时都成问题,但他并没有退却,反而满怀信心,铁了心要带来改变,也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面对家人的担忧,他只是说,“这里需要有个‘张友明’。”缺水,那就买管件安装;没电,那就牵线搭建;无网,那就手机套餐升级加热点;无办公设备,那就把自家的电脑带来;无蔬菜,那就自己动手种;交通不便,干脆从老家把自行车搬过来……村上的生活环境、办公条件根本难不倒张友明。

  很快,村民发现这位援彝干部不仅一点也不“傲娇”,还越来越像村里的“大叔”,甚至连皮肤都慢慢镀上了一层“高原色”,越来越多村民喜欢唤他“且沙”。他在补莫村“无中生有”,虽没有生在凉山,却早已心在凉山、身在凉山,这里俨然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且沙叔叔”有真情

  村里的孩子都叫张友明“且沙叔叔”,谈起自己彝族姓氏的来历,张友明总是自豪而感激。

  作为村里的“四治专员”,挡在面前的是“毒品、艾滋、超生、教育”这四只脱贫路上的“拦路虎”。白天,他和村干部一起走村入户,了解老百姓的脱贫意愿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把走访情况汇报给当地党委;晚上,他和村干部商量办法,制定帮扶措施,解决群众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同村干部一起巡林,带上草帽就帮村民下地干活;一得空闲就拿起书本给孩子们上课,筹划建成爱心书屋,募捐图书5000余册,实施“温暖计划”,前后为凉山老乡和孩童募捐保暖衣物2万多件;他把戒毒对象、艾滋病患者放在心窝,每天坚持上门家访、每月组织尿检,甚至细到监督每个感艾人员准时服药。“发展才是硬道理”,张友明深知援彝还要援发展,“四治专员”并不能完全诠释他的工作,凭借自己农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多次到省农科院拜访专家,利用大凉山阳光充足、日夜温差大的优势,引进优质紫色马铃薯、高原水果、大红袍花椒等经济作物进行试种推广,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截至2020年底,全村242户1063人全部脱贫。

  近三年的帮扶工作,张友明与老乡结下了深厚情谊,他在扶贫日记中写到,“这里的孩子夏天给我扎鲜花、秋天送我马铃薯……凉山虽苦、苦是使命……田间地头是我们的战场,猪圈牛圈也可以是我们的堡垒……孩子们叫我‘且沙叔叔’,还有人称呼我‘汉族爸爸’,真心融入,苦中很有乐。”

  2020年底,补莫村脱贫攻坚工作顺利通过县、州、省三级验收,家人都翘首以盼张友明的回归,但春节后,张友明还是急匆匆赶回了他心心念念的补莫村,用他的话说“那里有老乡,还有孩子们,还是需要‘张友明’”。“脱贫不脱责任”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就是这样一个张友明,一个年过“半百”,有着30多年农技经验的高级畜牧师,在援彝路上书写了他的第二段“青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对张友明而言,援彝是使命、是责任,更是家人间的守望相助!

发布人:屋后老梧桐 发布时间:2021-3-19 09:01 收藏 阅读人次:4995

初审:姜桃 编辑:礼嘉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