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党史学习教育

听爷爷讲咱家的传家宝:“干打垒精神”

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民政局 曹睿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我出生在一座因油而兴的城市——大庆。我的“老大庆”爷爷常告诉我“干打垒精神”是咱家的“传家宝”,也是油城艰苦创业的“传家宝”之一,更是新中国发展史上最难忘的一份记忆、一段历史、一种精神。

  1960年春天,4万多人的石油会战队伍从五湖四海聚集到几乎荒无人烟的大草原上,爷爷奶奶也在其中。大会战的“主战场”萨尔图草原,全年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临近寒冬,生产和生活都受到严重威胁。爷爷向我讲述:不管自然条件多恶劣,石油会战的建设不能停!为了保障生产建设,咱们石油工人掀起了“人人干起干打垒”的会战热潮。就像当年延安开荒种地一样,这种房子就地取材,人人都可以动手。用砖框土坯或者用两块木板固定,中间填入石灰、砂料、黏土做墙体,用这种简单施工、成本低廉的方式在草原上建起了如星星之火的村落。屋内设施虽简陋但冬暖夏凉,解决了工人的住房问题,满足了石油大会战生产建设的后勤保障。随着发展建设,干打垒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咱家的传家宝“干打垒精神”永不灭。

  “干打垒精神”是干事创业的勇气,遇到困难想办法。若许轻捐便轻得,古来创业岂云艰。曾看过一段“冷知识”,建设“干打垒”大约花费900万元,如果建成砖瓦结构的房屋,大约要6000万。 “干打垒”虽是小家,却为国家节省了半个亿的宝贵建设资金。在物质匮乏、百废待兴的创业年代,广大工人甘愿为国分忧用汗水筑起干打垒,勇敢面对干事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力量,在苍茫草场上建起祖国的石油储备库,是值得代代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份“传家宝”是跨越时间、空间的宝贵精神财富。

  “干打垒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等不靠不绕道。“延安人人挖窑洞,今朝处处干打垒。革命精神辈辈传,艰苦奋斗最光荣。”这首刊登在当时报刊上的打油诗,今日读起仍让我辈感受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重温“干打垒精神”,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今天的物质资源丰富,在开放与包容的时代,只要争分夺秒把握,朝乾夕惕奋斗,人人都能梦想成真,更要不断锤炼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干打垒是激情奋斗岁月的建筑遗迹,饱含石油工人面对困难不等不靠不绕道、拼命为新中国拿下大油田的决心,是永立心间的精神丰碑。

  “干打垒精神”是百年党史的一章,传承好红色基因。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一本油城创业史,就是新中国发展史的缩影,是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救亡图存历史重任、带领中华民族开创新历史的一章。时值“五一”国际劳动节,石油工人为祖国石油业发展建设奉献一生,汇集成“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干打垒精神”等等优秀品质,成为激励全社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力量,工人阶级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劳动者特有的崇高品质,应当注入骨血、刻入基因代代传,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发布人:晚风 发布时间:2021-5-1 09:12 收藏 阅读人次:7862

初审:严格 编辑:马小哈 责编:水见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