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当好村里人 干好村里事

贵州省黔南州委组织部 杨靖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对新一轮第一书记推进乡村振兴提出更严要求、更高条件、更重任务,要在心理上、身份上、语言上、工作上顺势而变,早深入、早融入,当好村里人、干好村里事,以高质量驻村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全面胜利。

  心理上要从“外来人”向“村里人”转变。既来之,则安之。第一书记不问来路,都是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而来,都是为了大地的丰收、农民的微笑挺进。没有谁办理户籍迁移,只随身携带一份组织关系介绍信,就将心与身在驻地“安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主动与乡亲们拉家常、交朋友、认亲戚,融入“大家庭”,增进“鱼水情”。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从全村的角度看问题、出点子、作规划,倾情帮扶、真蹲实驻,演绎新时代“两年驻村情、一生驻村人”的感人故事。

  身份上要从“机关干部”向“驻村干部”转变。不管来自哪个单位、身居何职、岗位大小,进驻村的那天起,都被称为“驻村干部”,简言之“村干部”。第一书记要正确处理与“娘家”、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党员群众的关系,做到帮办不代替、到位不越位。要立足“村”字,把驻村深情发挥极致,爱屋及乌,以诗人般情怀拥抱大自然,谱写大地飞歌。让庄稼地里晶莹透亮的雨露,洗愈心中“发热病”;让乡间小路上清新撩拨的风,拂走身上“衙门风”。

  语言上要从“打官腔”向“讲方言”转变。同步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乡村振兴,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转变一方陋习“易”,改变一方乡音“难”。第一书记想要走进群众心里,首先要能与群众交流交心。要利用当地生产生活习惯,灵活运用农闲时开院坝会、农忙时夜间走访等形式,认真倾听群众心声、社情民意。曾经有第一书记交流说,他们初次走村串户时要带上村干部当翻译,后来走多了、听多了,自然而然就听懂了群众说的话,有时还可以模仿当地方言应答几句。彼此语言不通,就会造成相互不理解的困局。第一书记搞宣传宣讲、开会议事不能“打官腔”,要多讲些群众听得懂、愿意听、很想听的方言、短语、实话。

  工作上要从“做大事”向“做小事”转变。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有的选派单位给第一书记立下“军令状”,驻村期间如不能干几件值得敲锣打鼓庆贺的大事就绝不“收兵”。这固然是好事。“三农”问题何其繁杂,能有多少件大事等着第一书记来做?“不以善小而不为”,村里的事更多由群众大小事组成,群众的事多半是些鸡毛蒜皮的琐事。第一书记把群众的小事办好,就等于干好村里大事;反之,群众的事无小事,一件小事任其发酵,就可能会发酵为全村大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要仔细收集登记好事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制定为民办实事的责任清单,集中精力及时高效办结。脚上粘满泥土,心中装着群众。群众在第一书记心中有多少份量,第一书记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指出,要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和农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不负青春韶华,不负初心使命,把村里事当成自家事,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铸就一支推进乡村振兴“功成必定有我”的先锋力量。
发布人:木易立青2 发布时间:2021-5-12 16:03 收藏 阅读人次:2727

初审:王战坤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