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父亲的遗产

山东省文登师范学校 谭菊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在我们家里,珍藏着一份发黄的《大众日报》以及一块锌制的报纸照片制版,上面,麦浪滚滚,父亲立于其中,手中是沉甸甸的麦穗,灿烂的笑容洋溢在年轻的脸庞之上,幸福而满足。

  这是父亲研发的大沟麦的专题报道。彼时,父亲正任我们小县城的公社书记,当时的麦子是大片播种,收成却很少,父亲便带人专门搞科研,天天守在田地里,研究土壤的墒情、施肥的管控、病虫害的防治等,皮肤晒得黝黑,最终成功研究出大沟麦的种植方法,使小麦产量迅速提高,并在全省推广。

  我当时年纪小,并不了解父亲这段辉煌的历史,只是在长大后,偶然在抽屉的角落里发现了这份报纸和锌制的照片制版,询问父亲,父亲才淡然告诉我的。记得当时我的眼中满是崇拜,父亲却说:“这只是我的工作,我是公社书记,更是党员,党员的职责要永远心中有党,心中有民,看到小麦的产量那么低,我怎能不想尽办法提高产量呢!”

  我的父亲出生于1939年,他经历了旧中国的战乱、新中国的诞生,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长大。他毕业于我们县的最高学府——一中,他常说:“如果没有党,我怎能有机会读到高中呢?”当时的父亲是班里的优等生,据说,父亲的志愿是考上清华大学,高考志愿只报了清华大学,可惜未能如愿,最终落榜。

  落榜后的父亲,没有怨天尤人,坦然地走向了养他育他的黄土地,母亲说,那时的父亲,身体孱弱,浑身一股书卷气,但是,他的眼神却坚定有力。就是那种文弱的书生气质与坚毅的神情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母亲,他们二人是经媒人介绍认识的,母亲说:“我是一眼就相中他了。”每每说到此,母亲眼中满是骄傲和自豪。

  有着知识的父亲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脱颖而出,不久他就担任了我们县上册公社的党委书记,那时母亲已怀上了我,虽然父亲工作地离家不远,但是母亲说,父亲常常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又匆匆离开,甚至我出生时,父亲也只是回家一晚,给我起完名字后,第二天清晨就立刻回到公社,因为父亲当时正领着乡亲们在修建水库。我想象不出瘦弱的父亲如何挑起沉重的土筐,想象不出烈日下的父亲如何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盘行,想象不出干涸的土地如何涌出清澈甘甜的水流,更想象不出濯濯童山如何变成青山绿水……就是凭着这样的“愚公移山”精神,我的父亲硬是领着乡亲们用双手修建成一座蓄水灌溉的水库——河东水库,这水库如同明镜一般镶嵌在上册公社的丘陵之上,淌出涓涓细流,润泽着周边的土地,也润泽着乡亲们的希望。

  后来,父亲又调到我们县的科协工作,他迅速投入到如何提高全县的科学技术水平,带领全县农民利用科技进行生产中去。在那段时间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类科学技术,深入各村镇,先后带领乡亲们利用新技术进行油菜籽种植、鹌鹑养殖等一系列科技致富的探索,让我们县的科学技术协会一跃而为全国优秀集体,父亲也成为全国优秀个人,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接见。我们家里至今还珍藏着当时中央领导接见科技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合照。

  由于工作出色,父亲负责的几个乡镇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万元户,父亲单位的效益也逐渐好转。记得后来父亲单位买了好几辆车,可是,父亲工作之外从不坐车,每天骑着他那一辆大金鹿,吱扭吱扭地穿行在大街小巷,单位的司机小秦说:“从没见过这样的领导,有车不坐。”别人也常常投来异样的眼光,但是父亲却浑不在意,父亲说:“我是党的儿子,我牢记着我入党的初心,我的工作是一心为民,怎能一心为己?”

  可是,一心为民的父亲在1991年的夏天,在病魔的侵袭之下,满含着对他所眷恋的黄土地的深情与不舍,满含着对他未竟事业的遗憾,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土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党,永远地沉睡下去。当鲜红的党旗覆上他的身体,当众多闻讯赶来的乡亲默默抽泣,向他默哀致敬时,我的耳畔似乎回响着父亲的那句话:“我是党员,我是党的儿子,党员的职责要永远心中有党,心中有民……”

  我想,这就是父亲给我们最好的精神遗产。
发布人:12371网友2xk0ts 发布时间:2021-5-14 14:14 收藏 阅读人次:1235

初审:严格 编辑:李一画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