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用好党史这部“教科书”,上好党史教育“必修课”,吸收好红色基因“营养剂”,让党史学习“鲜活”起来。党史学习的“鲜活”,依靠内容的“鲜活”和方式的“鲜活”,这就需要打好多套“组合拳”。
定期学与随时学相融合,打造党史学习的“大讲堂”与“微课堂”。所谓定期学就是以中心组会议、“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等有效载体,组织开展党史学习、交流研讨。同时,以此为契机,邀请老战士、先进典型、专业讲师等定期讲授党课。当然,仅凭按时“上课”是不够的,还要利用碎片化时间,增加学习灵活性。着力打造“指尖上的课堂”“党史积累的漂流瓶”:用好现有党史学习网络课堂,建立党史学习交流群,在单位楼梯口、停车间、大门前设置“学习口袋”,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红色故事、分享学习心得。用时间上的融合,来提高党员干部自觉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分散学与阵地学相融合,绘制党史学习的“平面图”与“立方体”。每名党员在各自空间“静以修身”的同时,也承担着党史学习“联络员”的角色,要完成“带动一片”的艰巨任务。以自身学懂、弄通、悟透为核心,调动周围群众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学习中来,互相分享、帮扶,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不仅如此,还要以烈士陵园、战斗遗迹、革命纪念馆等为根基,发挥“党史大本营”红色作用;打造新媒体阵地,利用老故事、老影像、老物件,演绎好党史教育的“情景剧”。用空间上的融合,增加党史学习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变“独角戏”为“重头戏”。
固定学与深挖学相融合,领悟党史学习的“大数据”与“微积分”。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纳入到学习教育的“数据库”,打造“菜单式”学习,党员干部根据个人学习实际情况“点餐”,单位进行“配单”。与此同时,还要挖掘身边的红色资源,仔细翻阅本地区地方志、研读革命先辈回忆录、勘查本地历史遗迹、探访域内党史专家,寻找“红色微量”,发动“新引擎”,为党员干部“赋能”,讲好身边红色故事,切实在学习中汲取精神力量、领会理论渊源、厘清发展脉络、悟透实践逻辑。用整体上的融合,提高党史学习个性化与精细化,变“漫灌式”为“精准式”。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党史学习出发点、落脚点就是为群众办实事。所以,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同向而行”,严防学习和工作“两张皮”,用“红心”撬动“民心”,把“大理论”融入“小事件”,切实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