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党史学习教育

物印初心:读懂这块抗日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城关中学 九支中学 陈立 王志奎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义之战、艰苦之战、胜利之战。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大大小小的抗日纪念碑遍布全国各地也就不难理解了。

  抗日纪念碑,有的树立于抗战正在进行的时候,有的则于抗战胜利之后修建;有的是一方乡贤募修的,有的则是一地群众自发捐建的;有的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主持兴修的,有的则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组织兴建的。无论是其修建的初衷,还是过程,无论是建成后产生的社会效益,还是其间的维修保护,都蕴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值得今天的我们认真解读。

  在四川省合江县先市镇就有这样一块“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特别值得推介给大家。第一,它树立的时间特别早;第二,其碑文神采飞扬、极富感染力;第三,它历经沧桑而犹存。


  读懂“早”的故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这块碑始建于1939年,在同类碑中是特别早的。那么,为什么在西南偏远的山区却较早地树立起了这样的纪念碑呢?这首先应当归功于当地我党的地下组织。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党坚持全面抗战的战略方针,无论是在敌占区、还是在前线,无论是在解放区、还是国统区,都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广泛深入地团结领导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广泛深入地恢复、发展组织,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和中坚力量。1938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四川泸县中心县委赓即委派县委委员李亚群到合江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12月,先市党支部成立。这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合江重建的第一个党支部。先市支部顺应群众的抗日热情,广泛宣传前线抗日将士奋勇杀敌、血洒疆场的英雄事迹,大力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其中就发起了捐建抗战纪念碑的倡议。全区人民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捐款捐物、出工出力。纪念碑于次年9月动工,当年岁末即告竣工。纪念碑的树立进一步激发和坚定了当地人民的抗战热情,成为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一面同仇敌忾、团结抗日的旗帜!看吧,八年抗战,合江作为离重庆最近的大后方,顶着敌人的野蛮轰炸,先后有25000多壮士奔赴前线,600余人捐躯沙场,筑路修机场、接纳难民、容留后撤机关、努力生产、节衣缩食支援前线均不在话下,更在爱国献金运动中超居人前、冠甲全川。冯玉祥将军为此高兴地挥毫“还我河山”,摩岩勒石于合江长江岸、赤水河口。至今熠熠生辉!

  读懂“精”的故事,深刻认识人民才是抗战取得胜利的真正英雄。更值得一提的是,其碑文慷慨激昂,铿锵隽永!其碑序文说,“为国而战,而死,而被难,可悲乎?可敬已!其人其事,常印铸于全国四万万五千万人之胸中,铭肝刻骨,不必志之金石而后不亡已”“念后方责重,前敌功高,每思有所表彰,以励群众”。其题诗、题词说,“铁血江山坚壁垒,忠魂毅魄足千秋”“城可倾,山可移,烈士英名万古垂。荡寇之功诚赫赫,安邦之志与天齐”。其碑正文说,“国家之自由独立,其价值百千亿万倍于个人之生命,故百千万亿人国家之自由独立之不可不争,惟百千万亿之人趋死不顾,而民族之生存权利乃凛然不可侵犯矣”“呜呼!我不嗜杀,而横暴残虐固不可不诛;我不好战,而势迫威凌则不可不抗。或抗而生,或抗而死,死无愧于生者,生无愧于死者,如斯而已。爰为之颂曰:‘士可杀,不可辱。民族深仇,九世而复。浴血而耕,浴血而战。先死后死,军民一贯’”。500余字的碑文,文白兼用,金句频出,真是一吟悲戚呼号,二诵愤慨冲冠,三歌激昂振跃!真实再现了当时合江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与全国人民一起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英雄气概!

  读懂“久”的故事,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爱国精神的强大生命力。文化大革命中,其碑毁。1989年,学校在搞基建时无意中从地下出土了其中的四块碑刻。学校于是将该四块碑刻重树于校园中,后被定为县级保护文物。2015年,鉴于该碑年久失修,风化严重,字体脱落,由先市镇党委政府牵头,县文物局配合,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农商行等单位及各界人士捐资20余万重树该碑于龙井广场,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今天,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当地政府和民众都会在此集会凭吊。是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历经五千年沧桑却从未中断过的伟大文明。蕴藏其中的密码是什么?不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息传承吗?今天,激励全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团结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也正是这个精神及其在新时代绽放出来的时代精神!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丰碑永矗,昭示我们,不忘历史,珍爱和平,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抗日英雄永垂不朽,爱国主义永放光芒!
发布人:梧桐树凤 发布时间:2021-6-10 22:52 收藏 阅读人次:5275

初审:楚搴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