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从“七年知青岁月”品尝青春的“味道”

云南省玉溪市纪委市监委 葛霞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访谈回忆录的方式,记述了青年习近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无论是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还是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都是新时代青年励志成长、砥砺奋进的鲜活教材,是中国青年锚定航向、恪守初心的生动范本。新时代的赶考路上,青年干部当从中汲取营养,从习近平同志的足迹中找寻青春无悔的密码,品尝青春的味道。

  青春的味道是追寻真理味道的“甘甜”。在闭塞而荒凉的黄土高原,他始终“痴迷”读书,即使身处困顿也没有失去对知识的学习。到梁家河插队他带了两箱重重的书,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走三十多里的山路借书;他白天干劳动,晚上还要借着昏暗的煤油灯阅读至深夜,常常被煤油烟熏得脸和鼻子都是黑的;他炕上、窗台上、箱子上堆满了书,读过的每一页书上都有密密麻麻的批注,他从书中汲取更多“甘甜”的养分,更好地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服务于人民。新时代的青年,更当以习近平同志为榜样,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求,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一种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多维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学习理论知识,在学习中攫取更多“甘甜”的养分,不断开拓视野、创新思维,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争当社会经济发展的“逐梦人”。

  青春的味道是磨砺担当本领的“清甜”。“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作为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他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负数”开始,主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挑战,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闯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为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农村实际,带领群众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在“苦日子”中不断带领群众改变村庄面貌,让自己的青春在梁家河熠熠闪光。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新时代的青年,更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标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奋斗姿态,到基层的大熔炉里磨练,踏踏实实干实事、干好事、干成事,用奋斗擦亮青春的底色,更好地担当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青春的味道是获得群众认同的“香甜”。“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从高干子弟到农村知青,面对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他很快就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与群众同甘共苦,脏活累活抢着干,就算手上磨起血泡,依然和群众们干在一起,成为群众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一心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领路人;他把粮食分给困难群众吃,自己主动吃糠咽菜,在朝夕相处中建立了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新时代的青年,更当以习近平同志为镜,把青春植根在祖国大地,把服务人民的宗旨贯穿始终,多到群众身边,拜群众为师,倾听民心民意,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在“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中扎稳、扎牢、扎深人民群众的根,收获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的“香甜”。

  青春虽苦,回味甘甜。习近平同志用七年的青春为当代青年作出了示范和表率。青年干部应当将青春融入到基层的实践中,朝夕不倦、知重负重、迎难而上,把“强国有我”化成实际行动,让青春在为党、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发布人:林夏0319 发布时间:2021-8-17 15:37 收藏 阅读人次:6108

初审:韦卡 编辑:马小哈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