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基层干部 要会一门“群众语言”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古碑镇人民政府选调生 卢神亮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基层工作,主要是围绕“接待群众来访、解决群众困难、办好群众事情”展开,可以说跟群众打交道是家常便饭。而这往往也正是考验干部担当能力和工作作风的关键所在,跟群众“听不听得懂”“聊不聊得来”“谈不谈得拢”往往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党群干群关系是走得近一点还是走得远一点。

  作为奋斗在县乡一级的基层干部,尤其需要听懂、读懂、用好一门“群众语言”,要听得清“言中之意”、听得出“言下之意”、听得懂“言外之意”,多给群众“办事儿”“省事儿”,少拿群众“说事儿”“挡事儿”,踏踏实实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

  少一分“语气冰冷”,多一点“好声好气”“笑脸相迎”。在基层工作,特别是窗口工作,接见群众来访、办理群众业务是主责主业,虽然可能存在部分群众表述不清、流程走错,甚至是“带着火气来”“提出不合理要求”等,而当面对这种情况,部分干部还没等群众把话讲完整、道清楚,就急忙甩锅“这个不归我管”“马上有个会,你先回去”“这个我知道,还在走流程”“条件不符合,材料不齐全”,冰冷冷的一句话就给群众打发了,甚至懒得再抬眼瞧一下,让大老远跑来办事的群众瞬间心就凉透了。诚然,可能会有年龄大或口齿磕绊的群众沟通不顺畅,甚至有来无理取闹的群众,势必让接待的干部要费更多“脑筋”,但这毕竟是少数。在基层处理群众工作,首先要摘掉“有色眼镜”,摒弃“群众总爱找麻烦、讲条件,利益诉求太多、太无理”的刻板认识,对特殊群体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包容和同情,用最大方的笑容、最温婉的语气,提供最耐心、最暖心的服务。

  少一分“生硬晦涩”,多一点“直截了当”“通俗易懂”。群众到访,大都是来寻求帮助的,面对诉求,有些干部却不愿讲、不会讲、讲不好“群众语言”,觉得方言太土太俗又难懂,显示不出自己的理论素养水平,转而喜欢用“生硬晦涩”“拐弯抹角”的话术,既脱离实际难以具体执行,又长篇大论没有多少“干货”,让群众听得云里雾里,弄不懂也记不住,更别提解决问题。与群众交谈,不能只一板一眼照着稿子念公文,让村民理解起来有难度,要善于将上级的政策法规“翻译”成村民能够听懂的“民间话”“大白话”,要多学习一点群众喜闻乐见的歇后语、方言、俗语,将文绉绉的语句变为朗朗上口的土话。只有打通了语言的“壁垒”,讲起话来才能不跑题、不磕绊、不走调,才能真正讲到群众心坎里。

  少一分“闪烁其词”,多一点“有理有据”“字正腔圆”。部分干部在面对群众质疑、诉求时热衷于“含糊了事”“闪烁其词”,对待隐晦问题、理亏问题更是“三缄其口”“逃避回应”,面对群众关心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很多干部显得“无所适从”。其中一部分是受限于自身的工作职责有限,以及业务能力不强、对政策吃得不透等带来的心虚,担心“底儿掉”。更多的则是干部懒政、不担当、不作为在作祟,更深层次可能还与部分干部一心想当“太平官”,怕来事、惧闹事有关,一些干部在面对少数缠访群众时满嘴“跑火车”,后来又兑现不了承诺,进一步加剧了群众的不满情绪,也“加惧”了干部的逃避心理。解答群众提问、回应群众质疑是干部的天职,完全犯不着“东遮西躲”“打太极”,正确做法就是“心底无私天地宽”,自己掌握的、职责范围内的依法依纪依规做出回应;因为政策不了解、超出职责范围的要解释清楚,加强学习;明文规定或法律等规定不得公布的也要正面回应,告知群众不能答复的原因。
发布人:根号三下 发布时间:2021-8-24 08:37 收藏 阅读人次:2969

初审:张兵 编辑:马小哈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