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我与“老师”的“三段”故事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西三旗街道办事处 王秀娟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并始终牵挂着在基层奋斗的“大先生”,鼓励全社会要掀起“不忘师恩师德”的感恩之风。今天是全国第37个教师节。一觉醒来,打开微信朋友圈,各种“花式表白”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对“人民教师”的感恩和表白;迎着教师节的“景”,大街上、马路边出现了很多卖鲜花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凑近细看,那些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和开得正盛的明艳鲜花是对“人民教师”纯洁高尚、默默无闻的“花之礼赞”。

  人民教师,因其承载着“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之责,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指导者”“引路人”,任重而道远,肩重而责艰。孩子们心中的“校长妈妈”、以身许国的地球物理学家、深山里的“孩子王”等,他们无不是将青春、热血、理想乃至生命置身于坚守教育报国理想、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之中。

  点亮“启蒙灯”:我们曾是棍棒下的“熊孩子”,虽心有畏惧,却不忘胸怀远山,负重前行。人生走过33个春秋,回想25年前的童年时光,或许我们曾是“棍棒”下的一代,那时候老师严厉而直接,那时候的教师方式简单而粗暴,几乎每个人都尝过“教鞭”的疼痛。在“教鞭”的鞭笞下,因为没有退路,所以只能负重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出来,每一个“拼音加汉字”“汉字加拼音”,每一道“数学算式”都必须保证100%的准确率,不容有丝毫马虎。现在想想,那些曾经棍棒下的“熊孩子”,现在的人生无不镌刻着那时的烙印;那时被逼出来的“一丝不苟”“严丝合缝”犹如“点滴启明”,在心中发芽、成长,这些又何尝不是我们今天宝贵的人生财富和自豪的资本。

  燃起“信念灯”:我们曾是那一届的“后进生”,深陷挫折泥潭,却依然内心明朗,独辟蹊径。犹记得,从初中阶段开始,“学习成绩”成为了每位同学的标签之一,老师的视线不自觉地停留在“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和“学习习惯吊儿郎当”的两种人身上,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教师的“美”就在于如何因材施教,我们很幸运,初高中阶段没有遇到“唯学习论”的武断式教学的老师,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他们会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未来的整体发展,多维度构筑青少年的内心自信和品格培养。对于跻身“学习前列”的同学,给予默默关注和鼓励,但对于身居“后进系列”的同学,也不会贸然下定论,总是投以期待的眼神,恰似“一团星火”。

  提好“奋斗灯”:我们曾是大千世界“一小卒”,深知前路漫漫,却永葆奋进姿态,披荆斩棘。进入大学,乃至走入社会,因为年轻,我们依然是大千世界的“一小卒”,力量和光芒微不足道,对于未来,我们无法估量和预期,但胸中有丘壑,心中有使命,我们内心笃定,不畏远方。在这个特别的、应该有仪式感的节日里,很多家长只是忙于如何表达对孩子老师的感谢,费尽心力想让老师对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但是,此次此刻,我们是否更应该感谢我们曾经亦师亦友的老师们,或许随着岁月流逝,他们已白发苍苍、行动不便、说话哆嗦,已不再有上学时候的英姿飒爽、帅气模样,甚至有的老师已离开人世,但是,这才是岁月流转留给我们最好的回忆,因为是他们用热血青春和无私奉献点燃了我们心中的“红色烟火”。

  “永恒的爱”和“无私的奉献”是对“人民教师”最好的诠释,“感恩”和“话语”是对“人民教师”最好的表白。生逢盛世,我们何其有幸,可以提“灯”前行,带着每个阶段老师传递给我们的力量和祝福捕捉诗和远方。
发布人:娟秀如予 发布时间:2021-9-10 14:05 收藏 阅读人次:2588

初审:凌晨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