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基层调研需防“磨课”现象

四川省合江县尧坝镇中心校 王中贵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磨课”是在学校教学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但凡要参加赛课的老师,私底下都会邀请同行,对同一节课进行听课指导,修改教学“剧本”,以臻完美。其有甚者,详细到指定了怎样问、谁来答、怎样答。课前“磨课”是有必要的,但过度的“磨课”,就是教条主义的体现,它是一种公开的作秀,具有很大的表演性质,不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真正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来。僵硬的教条主义,打消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有违教育的发展规律,不利于师生的健康发展。在基层走访调查中,也存在这种走过场、表演作秀性质的课前“磨课”现象,它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一种体现,危害极大。

  实地调查走访,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之一。焦裕禄同志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给我们做出了好的榜样。他扎根农村,调查走访3个多月,住牛棚半个月,终于获得了治理风沙的方法。但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基层为了应付上级的调查走访,为了出彩,想出了许多“磨课作秀”的办法:有的指定了专门的“调查专业户”,一有调查走访,这些“专技”人员就会出场按规定动作回答问题;有的精心设计走访路线,实施牵“牛鼻子”战术,规避不该看到的,不该听到的;还有的借牛羊充数,摆花架做围墙遮丑等……数不胜数,而有的调查走访人员,怀着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心态,也乐意让自己暂时变成睁眼瞎、聋子。而有的调查走访人员,风风火火的来,或让基层干部组织几个人,开个二三十分钟的座谈会,或跑马观花,以点代面,就敷衍塞责,草草收场,直接让调查走访陷入了形式主义之中,没有达到调查走访的真正目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调查走访可以明暗结合,明的可以配合基层,了解他们工作出色的地方,肯定他们的成绩;暗的微访,沉下去,与规划路线、精品方案南辕北辙,了解还存在的问题,还原事件本来的面目。只有全面了解,才能让调查走访更接近问题的真相,有利于工作的开展,问题的解决。

  利用电话、网络问卷调查等现代信息手段调查,可以迅速地收集信息,省时省力,节约成本。时下有部分工作人员,为了尽快完成走访调查工作,省去鞍马劳顿、舟车之苦,醉心于走“短平快”的务虚路线。有的坐在办公室“顶层设计”调查走访的“剧本”,有的发调查函,有的打电话,有的闭门造车……不管利用哪种方式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本无可非议。但并不是所有的调查走访都适合利用问卷、电话等手段替代。如果需要下基层去的,却怕吃苦、怕麻烦不愿意下基层,用电话、网络问卷等去应付了事,也是一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具体表现。他们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一厢情愿地按自己的“剧本”去思考、主导问题的解决,更不说自身思维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站在大众的立场上看问题,吸收群众的智慧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最重视调查研究,一生进行了上百次的实地调查走访,凭着详实的数据,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对本本主义》等作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文献。不亲自走村入户,不去广泛接触各类群众,哪儿来的第一手资料,怎样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忽略了问题的因果关系、信息的全面性、忽视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判断分析问题就会出现偏差,决策方案就可能出现失误,就会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危害。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调查走访,既不能一叶障目、听取片面之词,又不能以点代面,跑马观花。只有改变我们的工作作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忘初心,经过脚踏实地的考察,广泛听取各阶层的意见,才能形成有说服力,有代表性,有好方法的走访调查报告。唯有务真求实,履职担责,才能实干兴邦。
发布人:12371网友by4fz3 发布时间:2021-10-12 14:33 收藏 阅读人次:1052

初审:高朗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