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以引育用之“变”聚高质量发展之“能”

辽宁省东港市委组织部 潘文静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组织部门应深谙“变则通,通则达”之道,积极转变引才思路、创新育才方法、改善用才环境,不断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广泛汇聚各界精英贤士,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将“远香近臭”转变为“远交近攻”,积极吸纳乡土人才返乡创业,形成引才“新理念”。志投者,不以山海为远;道合者,不以咫尺为近。部分地方单位重视引进外地人才,一味追求“高大上”“数字化”,加之厚此薄彼、重外轻里的人才政策,优秀人才即使回到家乡也不“吃香”,导致本土人才严重流失。“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想要吸纳更多的能人志士,将人才优势发挥得更大,就要突破旧的人才框框,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结合本地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和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型人才,对于行业领军人才、可以“带土移植”方式一体引进项目、团队和技术,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同时,深入挖掘本地人才,在农村地区实施“人才归巢行动”,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把优秀乡土人才优先推选进入村级“两委”班子,让乡土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与时俱进,因“才”施策,着力构建“用人不养人,留人不栓人”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形成人才集聚“强磁场”。

  将“整片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按照人才需求分类培养,构建育才“新生态”。草木生长离不开园丁的呵护,人才成长离不开精心的培养。少数地方和单位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未能与时俱进,停留在培训简单“一锅炖”的粗放阶段,且重理论轻实践,未能让人才吸收到充足的“养分”。要想人才之花竞相绽放,组织部门要尽到“园丁之责”,在举办培训前做好调查研究,将“漫灌”换成“滴灌”,根据人才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的为人才设置课程,有的放矢地培养好各类人才,构建人才成长成才的新生态。适当“墩苗”,把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和民生工作的“主战场”作为人才培养锻炼的载体,让实践成为人才成长的平台,压担子、给机会、搭梯子,充分激发人才的内生动力。增添“精神养料”,从思想上教育广大青年人才赓续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秉持“工匠精神”、苦炼“打铁功夫”,将既具备精湛技能又具有家国情怀的骨干人才队伍,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将“削足适履”转变为“量体裁衣”,深入了解人才思想动态和擅长领域,打造用才“新环境”。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一些单位“求贤若渴”却忽视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将“马鞍安在牛背上”,致使招入的人才无“用武之地”,因而产生离职、跳槽等想法。人尽其用百业兴,如何让人才之花遍地开,关键要深入了解人才专业特长和实际能力,目测与尺踱相结合,量准人才的“尺码”,按照专业所长、才能大小“量体裁衣”,对不胜任现岗位的人员及时调整。同时为人才打造安心舒适的服务环境,发挥“人才之家”作用,经常深入到人才之中,了解人才所需、所想、所盼,主动为人才办实事、真心帮人才解难题,让人才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充分运用各种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平台广泛宣传优秀人才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关注人才、尊重人才、理解人才,增强人才的幸福感、归属感、职业荣誉感,使人才真心实意、心无旁骛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贡献不竭动能。
发布人:静艺 发布时间:2021-10-19 08:58 收藏 阅读人次:2042

初审:图南 编辑:李一画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