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基层人才工作不需“变脸”特技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文林街道 谭小林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变脸是川剧表演特技,以其怪诞狰狞的面相变化表现出人物内心不可名状之律动,增加了戏剧的表现力,深受观众喜爱。艺术舞台上的变脸让人拍案叫绝,而现实生活中的“变脸却常常暗含着背叛和辜负,让人措手不及。基层人才工作尤其应竭尽全力杜绝“变脸”现象。

  单位“变脸”让人才无所适从。近年来,“抢人大战”方兴未艾。引才时拍胸脯承诺“一站式、全程式、保姆式”服务,从人才教育、职称、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多管齐下,量身定制解决安身、安家、安业需求。待人才落地后,服务模式瞬间由“妈妈式”变为“甩手掌柜式”,任由人才“自由发展”。一方面服务跟不上,住房、职称等优惠政策往往设有诸多隐形条件,存在迟迟难以兑现的现象,一些多部门联合发文出台的政策,因部门间职责定位模糊而出现“都不管”“踢皮球”。另一方面管理过了头,科研创新项目研发团队没有技术路线决定权,“专家说话不算数,领导说的才算数”,技术人员变成高级话务员、打字员,在科研项目上的钻研攻关时间常常余量不足,在论文、职称等评优资质上的经营公关时间被迫延长。这样的“变脸”让人才寒心,让基层创新停滞不前。

  人才“变脸”让单位盲目抓瞎。昔有人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今却是“朝在大都市,暮归乡野间”。不少人才怀揣着奉献青春的梦想从热闹繁华的大城市踏入基层开启追梦之旅,一开始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浑身上下充斥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然而,基层尤其是乡村一线繁琐枯燥的工作、相对落后的物质条件、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犹如温水慢慢消耗着人才的激情。久而久之,“热”与“冷”的对比、“高”到“低”的落差、“重”和“轻”的变化,让人才心态“崩掉”,花大价钱引进的“金凤凰”,因水土不服而“变脸”。或退变为不求上进的“老油条”,或走偏为怼天怼地的“激进派”,或与单位“相看两生厌”,干脆分道扬镳。这样的“变脸”让单位徒劳无功,让基层发展成为“镜花水月

  完善机制让“变脸”无处遁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杜绝“变脸”,还需从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下手。一方面约束用人主体,既给“帽子”,也打“板子”。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进一步下放职称评审、人才评定等权限,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方式,让用人主体用好职称这顶“帽子”,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机制作用。同时将人才工作作为考核用人主体的重要一环,对在人才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严肃追责问责,把“板子”打实。另一方面激励人才创新,既给“票子”也压“担子”。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尊重科研规律,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科研经费支配权,“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使票子成为推动前进的动力,而不是阻碍发展的“拦路虎”。充分信任人才,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敢于放手给人才压担子,让真正的“千里马才美而外现,奔腾于伟大时代,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发布人:杨柳木 发布时间:2021-10-28 10:18 收藏 阅读人次:2636

初审:安可欣 编辑:水见文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