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带领群众唱响“好日子”的芦笋奶奶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委组织部 吴昊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走过东庄到西庄,有女不嫁大安庄;个个穷得精大光,一年到头喝稀汤。”这个昔日顺口溜里的江苏省姜堰市白米镇大安村,如今早已从“贫困村”变身“聚宝盆”,在奔向全面振兴的路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乡村蝶变美如画,一路而来走在前列的正是江苏省劳动模范、泰州市大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原大安村党总支书记——张宏珍,人称“芦笋奶奶”的她带领着乡亲们一起跋涉着、见证着、坚持着,步履不停、矢志向前。

  让信念永驻心间,坚定不移去奋进,昂起头来走出“好日子”。

  2007年,张宏珍来到大安村担任党总支书记时,村集体户头上仅有1.5万元,倒挂60多万元,甚至逢年过节被要债的人堵住办公室大门。村支书当得如此憋屈,她也曾想过打退堂鼓。但想到村民们期待的目光,便又坚定了信念:一定要让大安人昂起头来走路。

  若要“脱胎换骨”,就必须“杀出血路”。张宏珍深知要摘去“穷帽子”,就必须告别“等靠要”,盘活资源、发展经济、产业强村。于是,南到浙江、北到山东、东至南通、西至南京,省内外大棚种植基地,她几乎跑了遍。山东寿县是全国有名的特色产业县,白天到田头、批发市场打探“军情”,晚上再梳理信息、筛选项目。在一个偶然的探路机遇里,张宏珍发现了芦笋种植项目,并在田头与种植户拉起家常:怎么种?芦笋亩均投入是多少?亩均产量有多少?播种后生长期有多长?技术难度有多大?……一连串的发问,让她初步掌握了芦笋种植的特征。回到村部,她立即写出可行性报告。好项目立即得到区农委的肯定与支持,大力发展芦笋产业成了大安发展板上钉下的钉子。

  共产党员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发展没有“荒凉地带”,只要始终保持一步步向前的姿态,总有“春暖花开”之时。

  让实干成为信仰,坚持不懈去奋斗,撸起袖子干出“好日子”。

  认准的路,便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在确定发展芦笋产业后,又有三大难题接踵而至。资金从哪里来?技术从哪里来?市场从哪里来?尽管这三个问题像一座大山似的拦阻在面前,但张宏珍始终坚信,“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她决心要当新时代的“愚公”。

  首先是资金问题,她带头入股,同时动员村干部和社会能人投资入股,贫困户则以土地参股,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借助区领导下村走访机遇,上争获取15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扶持;其次是技术问题,为了让这个新来的“香饽饽”安好家,她一边购买书籍、勤加学习,一边组织大家到启东、溱东等地实地“偷师学艺”。终于,土壤、湿度、肥料……芦笋生长的所有要点,她都苛刻到丝毫不差;最后是市场问题,除了跑超市、农贸市场,大力挖掘本土市场外,她还发动乡土能人帮助拓宽销路,开拓外地市场,先后与上海、苏州等地的批发市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出的芦笋供不应求。就这样,芦笋种植真正在大安落了地、生了根。

  在富民强村的逐梦征程上,张宏珍从实践中懂得,除了撸起袖子加油干,没有什么速成的“锦囊妙计”。

  让初心始终闪耀,坚韧不拔去奋战,挺起腰杆拼出“好日子”。

  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酷热难耐的夏天,芦笋要开沟施肥,没人愿意到大棚里工作。于是张宏珍和村干部带头上,每天5点准时到大棚,一直干到上午10点多。大棚内温度高达40多度,实在热得受不了了,才出来凉一会儿再冲进去。芦笋成熟后,1个月内必须全部采摘结束,但是近百亩的种植面积,一亩的产量又上千斤,人手极度短缺,为此她几乎放弃所有休息时间,半夜两点多到大棚,戴上头灯挖芦笋,这样一直干到早上8点多,累得手上磨出了水泡,胳膊都抬不起来……2018年1月,气象台发布暴雪黄色预警,为了保证大棚不被大雪压垮,张宏珍带领村组干部举着4米长的竹竿,不停拍打芦笋大棚顶上的积雪,晚上回家后手臂肿得一度都失去了知觉,家里人也曾劝她不要再这么拼命,但张宏珍认为芦笋种植就像她的“孩子”,倾注了这么多心血,如果中途放弃,就对不起大安的群众。

  如今的大安的芦笋旺了,农民的腰包鼓了。一路走来,既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风雨交加的时刻。带着梦想和憧憬启程再出发,张宏珍将会继续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与未来更好的日子温暖相拥。
发布人:草原下的每一天 发布时间:2021-11-18 14:41 收藏 阅读人次:8755

初审:高朗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