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用好用活中华文明交流互鉴“活教材”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街道清泉社区 唐代远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强调,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热情洋溢的回信,是对全国广大文博工作者的巨大关怀和鼓励,为更好推动我国文博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行动路径,对激发全社会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建立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文物人”当接力用百年初心赴使命、一腔热血绘文明,用好用活文物这一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活教材”,持续交上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的行动答卷,为世界文物保护利用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以文物之力扎下中华文明深根。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尤其强调以文化人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存续至今,历久而弥新。文物是时代的产物,从仰韶文化遗址到良渚古城遗址,再到三星堆遗址,每一件出土文物都印证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更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其背后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也是时代的凝缩,镌刻着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文明的智慧。“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文物就如同探寻历史足迹道路上的“灯塔”,我们品读文物就是追源溯流历史发展的根脉,要紧握“文化是民族之魂”这把“金钥匙”,以获得坚守的从容与奋进的勇气,去延续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以文物之髓浇灌中华文明繁花。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在世代传承与发展的漫长岁月里,正积淀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让每一代人都肩负着继往开来的使命。青藏高原的唐风壁画,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见证;山东章丘焦家大汶口文化遗址,象征着大汶口先民昂扬向上的精神;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揭开了仰韶文化晚期大型聚落面貌……打开时空看文物,其以多元、开放、交流、互鉴的无限价值,让中华文明因时代交融被“消化吸收”,让“文明之花”得以绽放,不断吐故纳新,保持文化的勃勃生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无疑,文物是优秀文明成果和时代思想内涵在历史的酝酿中不断提纯、精粹,铭刻着时代发展的脉络、记录着文明的传承,更是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碰撞出时代火花,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更紧密地结合,将文物价值最大化地传播,融入当下美好生活活起来,需要我们持续探索。

  以文物之果遍览中华文明“何以中国”。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物作为文明载体全面展示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更是将中华文明推介世界的最佳媒介。不管是中国有着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6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5000余处,大小博物馆5800多家,每年参观博物馆人次超过10亿的骄人成绩,还是大运河入选优秀世界遗产、嘉峪关长城入选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等案例,中华文明正借以文物这一最直观的、物质性和可视性载体,将卓有成效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分享给国际社会。器以载道,中国“文物人”作为文明发展亲历者,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的讲述者,当更好地利用文物传播中华文化、中国精神,将文物中的“道”传递给公众,让文物“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让中华文明愈加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为国人和世界所惊艳。

发布人:缘是小白 发布时间:2022-7-11 08:38 收藏 阅读人次:2242

初审:易晗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