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在基层“课堂”师从于“民”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高坪镇人民政府 龚志文 黄锋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让我们浸润于基层“课堂”、遍尝“土味”,拜群众为师、向人民学习,在不耻下问中获取“活知识”,在虚心讨教中学到“真功夫”,在群众指导中掌握“硬本领”,不断启发工作思路、收获真知灼见,于纷繁复杂中洞悉规律,于泥土芬芳中开创新局。

  以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民俗谚语”的感召力,做到为民服务时能“春风化雨”。“民俗谚语”最能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群众心声。习近平总书记学养深厚,但“习式”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却是直白朴素,善用“民俗谚语”这样的百姓语言传递治国理念,既通俗易懂又简洁明了,比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朋友多了路好走”“众人拾柴火焰高”“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话风、文风,折射的就是党风、政风、民风。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只有师从于民,说好了“百姓语言”“方言土语”,与群众交流时才更有亲和力、感染力,为民服务时才更加亲密无间、春风化雨。

  以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心灵手巧”的创造力,做到陷入困境时能“开拓创新”。俗话说“大神在民间”,无数的民间能工巧匠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万里长城、“天青色等烟雨”的精美青花、“悬壶济世医苍生”的妙手中医,无不凝聚了百姓“巧夺天工”的智慧和“百花齐放”的创意。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无限的活力,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是干部成长的思想宝库。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要学习人民群众“不拘一格”的思维和“独具匠心”的巧劲,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坚持潜心钻研,勇于进取、敢为人先,汇聚起不断探索前行的强大动力。

  以民为师,向人民学习“耕耘不辍”的意志力,做到逐梦前行时能“锲而不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竭诚尽智、耕耘不辍,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品格精神。“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唯有真正扎根基层、深耕细作自己的“责任田”,才能更好地践行党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要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毅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韧、“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发扬“水滴石穿”意志力,锚定目标任务,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以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勤俭持家”的行动力,做到面对诱惑时能“洁身自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邻里和睦、勤俭持家、以丰补歉等都是乡土文化核心。“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在基层的我们当学习人民群众勤俭持家、自食其力的良好作风。面对诱惑时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洁身自好”“艰苦朴素”,要自觉在全面从严治党“大熔炉”中锤炼党性和作风,秉持“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以清正之风拂去思想尘埃、洗濯精神之躯,做到不因诱惑而失守,不因名利而失节,不因流光而失色,坚守廉洁初心、涵养廉洁正气,做到廉而洁、一身正气,勤而俭、两袖清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发布人:邺水朱华 发布时间:2022-9-9 08:57 收藏 阅读人次:3414

初审:吴晓 编辑:文小汇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