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党务论谈

基层减负的“减”“赋”法则

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人民政府 张翔宇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回应了新时代对于党政群机构的新要求,回应了广大村干部的迫切需求和热切期盼,扼杀了一些不正之风,切实为村干部“松绑减负”,为基层实干“赋能”。

  “减”形式主义,为实干“赋”能,让服务跟着百姓走。我们党历来反对形式主义,从“反四风”到“三严三实”,再到全面从严治党,无不体现着力戒形式主义的决心与行动。作为“四风”问题之首,形式主义实乃沉疴顽疾。目前,基层中仍存在着仅做会议“传声筒”、文件“打印机”,以台账论实绩,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现象。一些镇村干部完全忽视镇村民情、不动脑筋、照搬照抄,人民的“服务员”变成了机械的“报表员”。必须认识到,基层才是干事创业的“主战场”,群众是否满意才是衡量工作到不到位的标准。会议开得多、文件发得多并不代表工作做得好,泡在“文山会海”里也解决不了群众所需所盼。必须落实“精文减会”,少一些“文山会海”、数据表册,不做虚假的“政绩工程”,多一些入户走访,察民情,听民意,多做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的“民生工程”。

  “减”苛责追责,为担当“赋”能,让干部跟着问题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基层是改革的“试验田”、政策的“试金石”,往往没有先例可以遵循,无法“借镜观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许多干部心存顾虑,存在“求稳怕错”心态,担心“一失足成千古恨”。政策能否在基层“落地生根”,离不开党员干部的责任心和主动性。要运用“容错纠错”机制,少一些“一刀切”问责,给予基层干部纠偏的“余地”,为实干者“撑腰”。对于一些急难险重问题,出现失误时勤反思、善总结,为下一次更好地解决同类棘手难题提供经验,让基层干部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让政策的“最后一里”路走得更顺畅。

  “减”层层加码,为效率“赋”能,让工作跟着质量走。一些地方,层层开会传达,文件层层加码,干部变身“会哥”“表姐”,精力被“文山会海”抢占,无暇走进群众,了解民意。如此“层层加码”现象,表面上积极落实上级规定,看似“码”到成功,实则层层加水,未必能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虚晃太多招”,不仅让“三头六臂”的村干部“闪了多次腰”,疲于奔命后却得到“歪心办坏事”的反馈,令基层广大群众生厌,同时也玷污了风清气正、担当务实的干事作风,最终面临“工作层层加码、落实层层加水、效用层层递减”的尴尬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要树好“风向标”,用好“指挥棒”,实实在在做好地平线以下的工作,切实在提升服务质量出点子、明调子、指路子,切实助力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路上“大展拳脚”。
发布人:想想7777 发布时间:2022-10-8 09:30 收藏 阅读人次:2043

初审:图南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