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点亮“文脉之光”辉映“复兴征程”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委组织部 赵峰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诗书非药能医俗,文化无根可化人”。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我们要始终如一坚定文化自信,守正创新、踔厉奋发,自觉在保护文物、赓续文脉、繁荣文化中实干担当,努力以“文脉之光”辉映“复兴征程”。

  保护文物,当好文化图腾的守护者。文物是无声的历史,是文明的见证。我们党历来重视文物的保护利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发布了禁止珍贵文物出口、保护古建筑、考古发掘、征集革命文物等系列指示、命令和办法;1982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了界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先后多次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更是将“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举措进行部署。文物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图腾,是全体人民的珍贵财富。保护文物,广大年轻干部就是要始终站稳中华文化立场,树牢“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正确理念,敬畏传统、敬畏历史,不以文保级别区分文物、不以馆藏与民间轻贱文物,勇于与破坏、盗窃文物以及危害文物安全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自觉当好国粹的守护者,努力让历史瑰宝永存于世、以兹后人。

  赓续文脉,当好文化基因的传承者。“盖并世列强,虽新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纵观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无论是创造“两河文明”的古巴比伦,还是因金字塔而闻名世界的古埃及,还是因“哈拉巴文化”而享誉的古印度,都因缺乏强有力的文化纽带,而伴随着历史烟云逐渐湮没,只有中华文化做到了“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始终在“化合”“凝聚”中历久弥新、绵延不绝。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赓续文脉既是作为中华儿女的本分和要求,更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和义务。传承文明,广大年轻干部就是要始终做到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抵制西方价值观的侵袭,排除庸俗媚俗文化的干扰,主动在浩瀚五千年文明史中汲取精神养分,注重运用中华文化元素、文化形象、文化符号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引导全党全社会赓续中华文脉,不断锻造过硬的文化“软实力”。

  繁荣文化,当好文化创新的引领者。“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每到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战线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更是进入到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时代,从“紫禁城里过大年”“上元之夜”等活动精彩纷呈,给观众带来一场场文化盛宴;到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在戈壁草原辗转跋涉,为当地农牧民送去欢声笑语;再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遗+扶贫”打开乡村发展新思路,老百姓过上了“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的幸福生活……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繁荣文化,广大年轻干部就是要放眼时代所需、人民所盼,在守正创新中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大文艺人才培育力度,让文化与技术、美学与科学不断融合,不断推出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发布人:云淡风轻 发布时间:2023-6-6 11:09 收藏 阅读人次:2181

初审:高朗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