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尝尽“酸甜苦辣” 洗尽“三分稚气”

安徽省潜山市王河镇人民政府选调生 李伟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趴在窗台听窗前黄莺的浅唱,躺在竹床看繁星点点的闪烁……童年时无忧无虑的快乐,孩童脸上的稚气未脱,是“童言无忌,鸠车竹马”的历历在目,是“万般思绪,涌上心头”的微微一笑。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广大青年干部要敢立“凌云志”、敢闯“龙潭虎穴”,扎在基层、干在基层、乐在基层,在房前屋后诉说“家长里短”,在田间地头品味“酸甜苦辣”,要怀着“想学习、愿奋斗、践初心、敢吃苦”的向上之心,在基层的“摸爬滚打”“望闻问切”中洗尽“三分稚气”。

  尝尽沟通不畅的“心酸”,砥志研思,洗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为读书迟”的“三分稚气”。从“一清二楚”的家乡到“人生地不熟”的异地工作,迎接你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不通”,“语言关”其实就是“考试关”,是开展工作、生活学习的有力抓手,是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前提条件。“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基层是联系群众、联系实际的第一线,出门就是群众,要“沉下心”向书本学知识,“静下心”向前辈学经验,“放下心”向群众学沟通,及时转换角色、摒弃懒惰之风,将他乡当做“第二故乡”,将群众当做“异乡亲人”,主动学习当地方言、土话,仔细听、认真学、勤于说,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讲方言”“说土话”,不要怕“红了脸”“丢了丑”,贴近群众需要、贴合群众实际,让“晦涩难懂”的政策方针不再难懂,让通俗易懂的“家里话”“家乡话”入心,做好政策宣传的“传声筒”。

  尝尽群众信任的“甘甜”,奋楫争先,洗尽“耐寒努力归不远,两脚冻硬公须软”的“三分稚气”。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千好万好不如群众的信任好,要以群众的“满意度”为工作考核的“硬指标”,把群众眼中的“差评”转化为实打实的“好评”,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惠民政策“送上门”“摆上桌”,做到应享尽享、不落一人。上门入户时的一抹微笑,农家小院中的一句问候,服务大厅的一声“小李”,是“春风得意,受宠若惊”的喜悦,更是“言之凿凿,肝胆相照”的信任。广大青年干部要甘当“老黄牛”“泥腿子”,为民服务不能浅尝辄止、浮于表面,也不能流于形式、淡化结果,要用心为民谋福祉,用情为民办实事,将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自己的“心尖事”,真正做到“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问,干民之所盼”,真正获取群众的“信任心”。

  尝尽扎根基层的“清苦”,甘于吃苦,洗尽“功名多向穷中立,祸患常从巧处生”的“三分稚气”。夏有“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的骄阳灼烧,冬有“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寒风刺骨,有环境的“不适”、语言的“不通”、业务的“不熟”,但要有“忆苦思甜,甘之如饴”的心境。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深入基层同样要“入乡随俗”,把基层当成“练兵场”“锻造炉”,尽快熟悉工作环境、日常生活,让“不适”的环境变成“舒适”的平台,敢于吃苦、甘于吃苦,在日常工作中“不耻下问”,在理论学习上“如饥似渴”,在艰难困苦中“披荆斩棘”。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学会在苦中作乐、苦中寻乐,“苦”是生活的本色,是工作的常态,要敢于对苦和累说“不”,在“深水区”“无人区”中寻价值、找方法,做百折不挠、任劳任怨的“新农人”。

  尝尽四处碰壁的“辛辣”,笃行不怠,洗尽“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三分稚气”。唯有屡次碰壁、投身实践,在工作中多“撞墙”、多“受挫”,在学习中愿“上进”、知“进步”,才能突破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要勇于“破圈”、敢于“闯关”,多尝工作止步不前的“辛辣”,多品群众沟通受阻的“辛辣”,主动与群众“碰面”“交涉”,在“行远自迩,笃行不怠”中思出路、寻方法。要走近基层,走进农家院,走上田间地头,抬起头看一看房前屋后,看看群众的“所需所求”;仰起耳听一听家长里短,听听群众的“所思所想”;张开嘴问一问急难愁盼,问问群众的“所忧所盼”,切莫“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用心梳理“问题”,花点心思找“顽疾”之所在,对症下药,“治标”也要“治本”,标本兼治,不断健全“常态化”问题监管机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躬身实践中“知民生”“听民声”,在品尝“辛辣”中升华、提升。
发布人:爱吃文字的小兔叽 发布时间:2023-6-7 08:19 收藏 阅读人次:2352

初审:汪青雷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