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读懂乡村的“土气”

安徽省五河县朱顶镇河口村选调生 王珂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乡土,无乡便无土,无土便无乡。五千年的农耕文化背景使中华民族与泥土有着怎么也分不开与剪不断的关系,有土才有根,有根才有人,有人才有文化,有文化才有传承。氤氲着“土气”的乡村,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有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土气”是安生立命的“根”。农民生长于土地,归根于土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的气质贯穿在他们的基因中。土地为人们提供生存的空间、给予生活的养分。“土气”断然不能粗浅地解读为“落后”,它是勤劳、坚守、忠厚的化身。“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村的大半年里,我看过从晨光熹微开始浇水播种的阿姨、在烈日炎炎下汗流浃背刨花生的爷爷、于白雪皑皑中艰难前行施肥盖膜的叔叔。从土里长出来的社会是“主动”囿于土地上的,正可谓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在城里人眼中的“土气”,却恰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土,便是他们的命根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好这份厚重、深沉、坚韧的“土气”,既要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也要呵护好农民辛勤耕耘的劳动成果和对土地浓烈的爱意。

“土气”是稳定祥和的“干”。由土所衍生的农耕生活、面对面的熟人社会、同心圆似的差序格局,造成了乡土社会中人群生活的稳固。乡土社会中的结构与观念并未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消亡,中国人早已将这种文化深深烙进心中与自己融为一体。驻村期间,我接触并处理了不少矛盾纠纷,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研究生,我深刻地感受到单单用法律手段解决基层纠纷还远远不够,必须将制度与习俗融合、将法与情融合、将“灵气”与“土气”融合,纠纷才能事半功倍地化解。如何平衡好乡村约定俗成的礼与治国安邦的法呢?科学正义的“法治”和“土气”交融的“礼治”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礼可以填补法律的空隙,内化于法之中,法也可以让符合社会发展的礼不断延续与巩固。因此,我们在实现法治的进程中要灵活的运用礼与法,实现礼与法的良性互动,解决现实中的难题,使得两者在中国社会的顺利转型中握手言和。

“土气”是生生不息的“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份辗转缠绵的“土气”牵动着游子的心弦,固定的土地召回了流动的人,流动的人推动着乡村前行。近年来,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春种秋收的农民越来越少,流动已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我驻守的乡村地处城乡结合处,土地基数不大,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出去打工或者做些小生意,在村里种地的少之又少。那么血脉里的“土气”要如何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乡村振兴带来了答案。“土气”的绵延不是“千篇一律”“照单全收”的粗放式传承,而是去伪存真、挖掘特色的的精细化传承。一次次技能培训、一间间扶贫厂房、一场场直播助农……产业发展在“水乳交融”中“日新月异”,以农业为基础,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优势变为特色、变成品牌,让农民能够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守护好这份亘古绵长的“土气”。

发布人:12371网友hyo58p 发布时间:2023-8-11 14:03 收藏 阅读人次:18486

初审:王嗣音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回复

112371网友9pug5e发布时间:2023-8-14 13:13

希望有机会能回乡发展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