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三苦”与“三甜”——我的选调“满月记”

重庆市云阳县江口镇选调生 叶宇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一年一度秋风劲”,又到秋风渐起的时节,但这一次却和往年的所有心境皆有不同——今年9月1日是我选调正式满一个月的日子。三秋之际,收获之时,春华秋实,吐故纳新,宜内省宜自检宜“回头看”,谨以此文回味一个月以来的“三苦”与“三甜”,盼温故知新,望前路知行。

  初入“机关门”,学新知、干新事,万事开头“苦”;幸识“好老师”,勤指导、事巨细,得尝成长“甜”。从大学校园到基层政府,尽管已经给自己打过许多“预防针”,但身份的转变还是让我有些猝不及防。学生干部同基层干部,虽同有“干部”二字,内容却大有不同,初入党政办的我,在会务布置、文件起草、外宣工作等方面可以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是忘记了会场设备的使用方式,让自己手忙脚乱,就是面对空空如也的word文档焦头烂额,不知如何落笔。我的手足无措被主任看在眼里,他给我分享了三条经验:一是提前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党政办是一个事务繁多的部门,要想游刃有余地处理,必须做到提前准备,设计方案;二是久久为功,“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在处理事务时要有恒心与毅力,谋全局、瞄靶心、有规划;三是立志在心,“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要摒弃畏难心理,善做击浪人,善作难成事。三言一出,阴霾一扫,处理工作终于思路清晰,有章可循起来。

  初下“田间地”,听方言、解民忧,下村难题“苦”;当好“孺子牛”,沉下心,屏住气,可获为民“甜”。初次下村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一次实地走访的过程中,村里老人向我询问医保问题,但因为方言差异,我常常会听不明白村里老人说的话,老人们越说越着急,我却还是一头雾水,眼见我还是懵懂,为首的老人大手一挥扭头就走,我却只能在原地干着急,这时候门外的村主任回来了,急忙把为首的老人请了回来,然后吩咐我给大家倒上茶水,掏出纸笔让老人们慢慢说自己的问题,遇到有含糊不清的地方,主任会再三确认,遇到需要查阅的政策文件,主任会多方咨询,最终老人们满意地离去了。主任告诉我,基层干部接待群众主打的就是一个“耐心”,要沉下心子、耐住性子、动起脑子,才能服务好群众,被群众认可。

  初拿“笔杆子”,肚无墨、脑无文,撰写材料“苦”;善做“读书人”,常积累,多练笔,方有文章“甜”。初到机关,分管领导就语重心长地叮嘱,要拿得起“笔杆子”,写得出“好材料”。在大学里曾有过新闻编撰经验的我自信满满,然而现实却给了我大大的打击。网格治理经验总结,找不来精准数据,写不好阶段总结;会议纪要参会心得,搭不好文章框架,拿不出鲜明论点。甚至连用语都不符合标准。一篇文章“跌跌撞撞”“涂涂改改”地产出,到最后能用的可能只有三分之一。所幸大学曾在袁枚的《尚识》中抄录过一句话: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让我意识到只有以书为友,才能克服我的“本领危机”,总结类的文章,那就找来历年的相关总结材料,重构框架,揣摩用语;参会心得类,就去翻看优秀的心得文章,体悟心境,学习经验,分门别类、有的放矢;跬步小流,积少成多。一个月的光阴转瞬即逝,尽管“笔杆子”谈不上“炉火纯青”,但也算“初出茅庐”了。

  “三苦”与“三甜”相伴相生互为表里,又好似成长中代表“付出”与“收获”的两个方面。《刘子新论·崇学》中有言: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一个月的选调生涯只是开始,未来或许会遇见更多的“苦”,但相信只要秉持初心、笃行不怠,终能“化苦为甜”。
发布人:巴山夜雨 发布时间:2023-9-1 11:03 收藏 阅读人次:2036

初审:杰瑞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