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周年:一名“外语生”的“基层课堂”笔记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选调生 陈欣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十月将至,距我加入选调生大家庭已有一年时间。一年前,我来到浙江省仙居县横溪镇坎头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带着几分“书生气”,我在面对各项工作时常常手足无措,找不到方向。如今一年时间过去,我在“基层课堂”里的笔记越来越厚,我也在干事中逐渐坚定了初心,获得了成长。

从“外语”到“方言”,在“基层课堂”中学习一门语言,拉近群众距离。一年前英语专业毕业的我满怀憧憬来到了坎头村,本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去面对基层的各种挑战,没想到一窍不通的方言随即给了我“当头一棒”。村里开两委会议时,我听不懂说不来更无法加入;入村走访时,遇到不会说普通话的爷爷奶奶,我却只能焦急地比划。面对村民们质疑的眼光,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一门“外语”。从积累常用词汇开始,再慢慢学习地道用语,如今我已能听懂绝大部分方言,沟通起来基本没有障碍。“咦,小陈,我看我们说方言的时候你都能答的上,我都以为你是本地人嘞!”村里王叔叔的一句玩笑话,却是对我最直接的肯定,村民们也因为我学方言时的努力劲儿,更信任我,愿意与我敞开心扉。相比于将学会方言作为一项“硬指标”,我更愿意将它视作拉进群众距离的“敲门砖”。我意识到,既要向上“接天线”,也要向下“接地气”,只有时刻把群众装在心里,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与认可。

从“无事”到“干事”,在“基层课堂”中接触各项事务,领悟实干真理。犹记得刚来村里时我面临着无事可做的尴尬境地:听不懂乡音,村民们觉得找我帮忙反而更费力;不熟悉村情,村干部认为大事要事让我办不放心。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来到了基层的我却俨然成为了基层工作的“门外汉”。于是在这一年里,遇到不会不懂的我主动去请教,遇到不能不行的我及时学习方法。从定点的疫情防控维护核酸秩序到多点的抗击台风入户排查危旧房安全隐患,从面对矛盾只会站在一旁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从独坐在办公室填写表格到为提升村内三处水利项目多次实地踏勘商量方案、为推进杨梅旅游文化接待中心建设多次往返村、镇、国土所,我经手的事情越来越多,“摸排”“拦水坝”“建设用地”等专有名词也逐渐成为我笔记本上的高频词汇。我明白做“坐而论道”的空谈者并不能为人民群众带来舒心生活,做“起而行之”的实干家才能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从“按部就班”到“积极探索”,在“基层课堂”中完成一次创新,打破思维定式。工作开展了一段时间后,我及时对自身开展了总结,发现大部分工作都具有常规性。我常常问自己,除了认真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以外,我还能为村民们做些什么?坎头村是一个水果村,杨梅产业是村里的支柱性产业,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经营着杨梅生意。六月杨梅季,我正想着如何为杨梅做一做宣传。镇上另一名选调生村里也有杨梅产业,经过头脑风暴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设计制作杨梅文创来扩大影响力。两周的日日夜夜,数十次的稿件修改,一套杨梅文创明信片与印章终于诞生,以手绘漫画的形式展现了杨梅生产销售过程、特色美食、俗语杨梅表情包等。文创一经推出就受到梅农们的欢迎与支持,相关事迹被多方平台报导,5000余张明信片也随箱被寄往全国各地。看着小小的明信片,我更加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不拘泥于常规,敢于想新点子,敢于走新路子,在因地制宜、符合实际的前提下打破陈规,才能拓展新思路,打开新局面。

发布人:小猩说她不要香菜 发布时间:2023-9-28 10:24 收藏 阅读人次:4984

初审:楚搴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