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在“过关”中答好驻村“考卷”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选调生、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区分局民警 李赫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选调生”是组织赋予我们的共同身份,驻村锻炼是选调生奔赴基层一线强筋骨、长才干的宝贵机会。灼灼岁序,时光荏苒,从苏州河畔到钱江南岸,从沪上百年校园到萧山东片沙地,从“科研温室”来到田间蹲苗,一年时光悄然流逝,那个从校门踏入机关门又步入村门的我,终于从村民口中“区里来的年轻人”变成了一声声亲切的“小李”。在驻村“周岁”来临,新的选调生“学弟学妹”即将奔赴基层开辟广袤天地之际,作为一名“学长”,我欲将高校大学生转变为驻村选调生所要经历的“三关”——与君分享,与君共勉。

欲从社叟学方言,要过“语言关”,做有民情味的青年干部,答好驻村选调的“基础卷”。下田地、入农户是选调生的“必修课”和“基础课”,面对早已对“听方言”“说土话”习以为常的村民,若是在交流之中因语言不通而面露疑惑,就会在无形中拉开我们和群众的距离,就难以与群众打开“话匣子”,掏掏“心窝子”,更别提将党和国家的政策讲得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老百姓是纯粹的、热情的:“呢好,小李,夜饭有且谷?”“小李,呢到格里来由厚事体?”这些带着乡音的问候,便是他们对选调生的纯粹和热情最朴素的传递。“大伯,啊且谷嘞”“阿姨,啊到侬噶里速速。”同样的,一个真诚的笑容、一句亲切的问候,便能换来老百姓最真情的回馈,便能让我们的一言一行更具“人情味”。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过“包袱关”,做有泥土味的青年干部,答好纾难解困的“提升卷”。基层事务纷繁复杂,都是以前在学校里遇不到的实践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放下大学生“包袱”,摒弃高学历“光环”,在与村干部“话家常”的过程中了解本村的文化底蕴,在与老百姓“侃大山”的情谊里熟悉本村的乡土人情,以脚踏实地的学习换取群众的支持,以温良恭俭的态度获得乡亲的信任。“高树靡阴,独木不林”,没有一个干部能拍着脑门子做决策,没有一个干部能不听群众心声就切实解决问题。选调生必须时刻保持本领恐慌、拒绝“眼高手低”,多去田间地头沾染“泥土味”,多唠家长里短倾听百姓声,用“土话”说好“官话”,用“乡音”传递“心言”。唯有深入群众,常怀“归零心态”,才能让我们在乡村工作游刃有余,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一枝一叶总关情,要过“攻坚关”,做有汗水味的青年干部,答好人民满意的“高分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驻村选调生要时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之道”,立足实际、敢想敢干。疫情防控时我们要日夜驻岗值班,只为保护群众生命健康;台风天我们要风里雨里地疏散群众,只为守护一方安宁平和。群众有矛盾纠纷,我们要踏破门槛、费尽口舌;群众有急难愁盼,我们要身先士卒、跑前跑后。“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数九寒天的值守只因怀揣“但愿苍生俱饱暖”的理想情怀,五黄六月的走访只因一身“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谦逊韧劲。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群众的心里都有一杆秤,老百姓听不见谁“说得多”“唱得响”,只看到谁“干得多”“干得好”。选调生只有撸起袖子,才能干出样子;只有爱干、肯干、勤干,将既定的小事“一日接着一日干、一件接着一件办”,将认定的大事“十年如一日地干,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交出一份群众满意的高分卷!

发布人:李一同学 发布时间:2023-11-23 13:53 收藏 阅读人次:2630

初审:易晗 编辑:理理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