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冬至日 学煮一碗“民心牌”娇耳汤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上唐镇人民政府 张珞璇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民间有俗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又是一年“冬至”临,家家户户的后厨热腾起来,煮起了“冬至饺”。但鲜有人知,饺子最初不是食物,它原名“娇耳”,相传是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一味药。告老还乡途中,当日正值冬至,他不忍白河两岸乡亲们饱受战争之苦,忍饥受冻,耳朵溃烂,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上大锅,煮“祛寒娇耳汤”医治百姓冻疮,此后传为佳话。

数九寒天,最是真情暖人心,最是亲民动人心,广大党员干部应学煮一碗民心牌“娇耳汤”,心系群众,涵养“枝叶关情”的为民情怀,练就一身“绣花功”“磨针功”“移山功”,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在年终岁尾把温暖送进群众心坎里,共同迎接“九尽桃花开”。

学煮一碗“田间地头话桑麻”牌娇耳汤,施展“绣花功”访民情。“田间地头,百姓心头”。群众所思所盼、冷暖疾苦,在田间地头看得最为真切。张仲景行医时常长途跋涉几百里,寻访各地采集民间方剂。诊病时遇到丝毫的困惑不解,定要“考校以求验”。广大党员干部当学习张仲景在医术上不断求索的“绣花”功夫,在基层走访民情时,既要用心用情、勤勤恳恳,也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要带着问题下基层,沉下去、面对面、实打实与群众交心谈心,坐一坐群众板凳,摸一摸群众衣被,揭一揭群众锅盖,发现群众最急最盼最愁最忧的问题,把“穿针引线”的工作做好,将“绣花”功夫成于细、贵在精、重在恒的精髓融入“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的崇高追求之中,飞针走线绣出群众真正的“幸福卷”。

学煮一碗“志若不移山可改”牌娇耳汤,使出“移山功”解民忧。张仲景自幼便心存济世救民情怀,立下“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的宏愿。他一边治病救人,十几年如一日勤学钻研编著《伤寒论》,一边治国救世,曾举孝廉为长沙太守,体察地方民情,闲暇之余还坐堂行医,为百姓切脉开方,挽救了不少生命。广大党员干部需担当起“良相”之责,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有力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也需涵养一颗“良医”之心,针对当前困扰群众的诸多瓶颈问题,拿出愚公不畏艰难的“移山”之功,以不怕重、不怕难、不怕苦的拼劲、韧劲和闯劲,全力以赴为群众办实事、开“良方”、解难题,搬走“民忧”这座大山,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学煮一碗“但愿苍生俱饱暖”牌娇耳汤,下足“磨针功”聚民心。当时东汉已然穷途末路,各地战乱频发、瘟疫横行,张仲景亲眼目睹家族亲人相继离世,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又悲愤庸医不思进取、追逐名利,痛下决心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毅然投身前人医术,久久为功,终留下传世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新时代赶考路,会遇上新的“爬雪山”“过草地”考验,广大党员干部要有“磨针功”的毅力,“以百姓心为心”,多听百姓“心情”,多看基层“实情”,多与群众“共情”,方能走近群众、服务群众。要以“百姓事为事”,用“铁杵磨成针”的态度和作风,淬炼为民服务的本色,脚踏实地,立足实际、亮出实招、讲究实效,切实把基层工作“做到家”,方能赢得群众、凝聚民心。

发布人:努力上稿的白米粥 发布时间:2023-12-21 12:05 收藏 阅读人次:1312

初审:向阳 编辑:文小汇 责编:理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