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生小李的修炼册:以“三力”锤炼“三气”

云南省2021级定向选调生、云南省红河州财政局派驻红河州屏边县新华乡马鹿塘村第一书记 李晓莹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指出,100年来,云南大学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办学精神,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扎根边疆的云南大学选调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温暖着我的心,“自尊、致知、正义、力行”的八字校训激励我踏实干事,工作两年来,我跨越“城乡”,从学生干部成长为基层选调生;情系“乡土”,从家中的彝家女儿成为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新华乡马鹿塘村苗家的“咪彩”(苗语:意为女儿),我将“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写在了基层修炼册的每一页。

  场景一:把群众心中“向往的生活”变成村庄蝶变的一砖一瓦,以为民办事的执行力增添扎根基层的福气

  马鹿塘村常住人口285户1003人,居住着苗、彝、壮、汉四个民族,苗族群众占比达70%,是个典型的苗寨。我是个彝族女孩,进入马鹿塘村后,我觉得要和当地群众心连心,必须要会说当地人的“话”,于是便从学苗语入手,上班时利用工作的间隙向苗族干部学习,入户帮扶时向苗族群众学习,当我逐渐能磕磕巴巴说上几句苗语,群众就更愿意和我说“心里话”了。

  在一次晚饭后,我和村干部照例走菜园、逛牛圈、入农家。在入户路上,我看到了一块地面凹凸不平的破旧场地,在薄雾中隐约看见场地上有一处凉亭,凉亭上的木头已有发霉的痕迹。“如此大的场地竟然空无一人!若是将它改造一下,那老百姓就有活动场地了。”我心想。于是我们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征求对改造场地的意见,村民代表纷纷说出“心里话”:“平整一下广场路面,不然小孩玩耍不太安全”“可以安装路灯,晚上我们就可以跳广场舞啦”……我把村民的想法一一记在本子上,并与村干部深入分析项目可行性。紧接着查阅政策文件、撰写项目申报材料、向挂联单位申报资金项目、寻找施工队洽谈合作、沟通文化广场建设思路、协调施工困难。把党建元素植入民族团结、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设计,以“发挥党建引领、共建和美乡村”为主题,打造“初心”文化广场。施工过程中,激励村民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建言献策,一步步见证村庄从“美在纸上”到“美在地上”。

  从2023年7月-12月,我把群众心中“向往的生活”变成村庄蝶变的“一砖一瓦”。忘不了询问村民意见的反复叨扰,忘不了多次熬夜对设计图的反复修改,忘不了一次次到施工现场对工程的反复督促。之前我从未想过,现在广场上充满了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会给予我最踏实的感受,成为我最难以割舍的部分,广场的成功改造、村民的一颦一笑增添了我扎根基层的“福气”。

  场景二:把产业发展的“传统模式”变成产业优化的全新局面,以开拓创新的驱动力保持一往无前的勇气

  2023年秋天,阳光微暖,云雾轻轻,走进马鹿塘村,映入眼帘的是层层叠叠的“红樱子高粱海”,沉甸甸的高粱穗压弯了枝头,在微风中摇曳。有的村民一边哼唱着苗族山歌,一边有条不紊地收割着高粱;有的村民用高粱机器打着高粱,只见一颗颗饱满的高粱粒掉落地面;有的村民熟练地把高粱秆扎成了扫把……勤劳在土地上书写成了希望,一幅忙碌的秋收画卷在大地上铺开。

  这幅忙碌的秋收画卷源于马鹿塘村与红缨子高粱的结缘。在保持种植玉米2400亩、生姜820亩、砂仁2530亩的基础上,2023年3月,在乡镇领导的指导下,马鹿塘村坚持党建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村干部带领、党员带头、产业带动”的发展模式。我和村干部反复与云南穗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沟通,初步引导40户农户种植红樱子高粱311亩,并与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和村集体发展协议。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抓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以“党组织+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引进公司发展高粱种植,通过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支持、农户种植、马鹿塘村企监督、公司回收的方式提升经济效益。春天,马鹿塘村村民免费拿到高粱种子,有条不紊地播种,一粒粒高粱种从村民手中精准滑落到土坑;夏天,我与村干部陪同公司技术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村民除草,“手把手”交流经验;秋天,马鹿塘村的地里成了一片“红樱子高粱海”,村民们哼唱着苗族山歌,勤劳在土地上书写成了希望。

  把产业发展的“传统模式”变成产业优化的“全新局面”,我们走得步履艰难但也脚踏实地。还记得我与驻村队员、村干部一次次开会研究最大程度保护村民利益的产业发展模式,还记得我们与公司反复协商保障产业发展促村民增收的场景,还记得我们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做群众工作的忙碌。事实证明,一切努力都值得!马鹿塘村的村民用勤劳踏实的双手种出了高品质颗粒饱满的红缨子高粱,实现产业提速、群众增收的“蜕变”。之前我从未想过,家家户户“嗡嗡嗡”收割高粱的忙碌声响翻开村民增收新的一页,成为我最难以忘怀的部分,所有人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开拓创新的“驱动力”让我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勇气” 。
  
  场景三:把村集体发展的“硬骨头”变成破解难题的典型案例,以攻坚克难的意志力积蓄干事创业的底气

  对初入基层的我来说,村集体经济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当我广泛查阅关于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方法和案例,并到周边村庄调研学习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理清思路、选准路径是关键。可是面对村庄产业发展滞后、交通不便、缺乏可盘活资源等现实问题,要实现“想干事”到“能干事”的转变,必须啃下“硬骨头”,我开始了举步维艰的消费扶贫探索之路。第一步,走出“山”去找货源。要想做好消费扶贫,首先需要有高质量的货源。然而马鹿塘村仅有的草果、砂仁等初级农产品显然不符合市场需求,于是我开车绕出一座座迷雾重重的大山,几经波折,到红河州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找到货源。在公司的协助下,将云南野生菌、高原梯田红米、木姜子牛肉酱、苗家花米饭等十多种特色产品组合成三种“大美红河”礼包。第二步,让边境特产奔向“海”。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我们拿出“看家本领”,以“跳出红河看红河”的理念宣传红河州特色产品,通过马鹿塘村企代购代销,销售396份礼包到河北、江苏、昆明等地,实现6.12万元村集体收入。为马鹿塘打通了村集体经济发展阻碍,对外宣传了红河的丰富特产,上演了新时代的“山海情”。通过项目带动、高粱产业带动的方式,促进村集体增收,连续两年超额完成上级5万和10万的村集体经济指标。第三步,让村集体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组织村干部到蒙自市西北勒乡电商物流分拣中心、生姜加工厂、甜柿基地等学习参观,重点交流了项目申报、产业发展和村集体模式经验;并灵活运用现有产业资源,积极向上级申报烘干厂项目,提高现有草果、砂仁、生姜等农作物的附加值,实现村集体发展和村民增收的“双赢”。之前我从未想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消费扶贫“山海情”会成为上级认可破解村集体经济难题的典型案例,成为我最难以置信的部分,啃下村集体发展的“硬骨头”、培养攻坚克难的“意志力”积蓄了我干事创业的“底气”。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投身在基层,干事在一线,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作为新时代选调生,要以青春之我扛起乡村振兴的担子,将在学校善于钻研学业的“书卷味”带到基层一线,做带“泥土味”的调查研究,将笔记本上的“一笔一划”化为担当实干的“一撇一捺”。用为民办事的“执行力”、开拓创新的“驱动力”、攻坚克难的“意志力”锤炼了深入基层的“福气”“勇气”和“底气”,实现“小我”成长与村庄蝶变的“双向奔赴”。
发布人:高原散步的猫 发布时间:2024-1-29 07:34 收藏 阅读人次:2529

初审:楚搴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