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札记:根在古桑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古桑街道办事处 张雨涵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有人说,根是故乡,承载着魂牵梦萦的情愫与乡愁;也有人说,根其实是他乡,寄托着人生理想的奋斗与辉煌。2020年8月,我作为选调生来到江苏淮安盱眙古桑,初出茅庐、涉世未深,也曾在摸爬滚打中彷徨,在千头万绪中求索,转眼三年多,终于找寻到滋养心灵、奋进事业的温暖沃土,收获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舒畅快意。而今,如果有人问我根在哪里,我会坚定而自豪地说——“根在古桑”!

  根在古桑,源于那些文韵悠长的厚重记忆。初来乍到,我便从村落地名体会到此处的钟灵毓秀,“磨涧”、“白虎”、“龙潭”、“关帝”等村名荟萃,均由来已久。为考据出处来源,我曾查阅地方志、对话老村民,既有关云长大涧磨刀的历史典故,也有龙虎神灵护佑一方的神话传说,可谓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同时,古桑也哺育了不少清官贤吏、文人墨客,从秉承“官者,一时也。民者,恒远也”的明代廉吏陈道,到亦庄亦谐、大俗大雅的作家张贤亮,再到扎根乡土、春风化雨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小鹿,这些文化烙印让灵魂在品读经典、感悟百态中变得丰厚而轻盈。更有璀璨夺目的农耕文化,正月初一摸牛角,飞上太空去种菜,因时而动、因地制宜,耕读传家、守望相助……这些都深深融入古桑儿女的血脉中,并在新征程上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催生出乡村记忆馆等茶余饭后“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地方”。三年来,我也参与了“阳光照学子”教育公益活动,共惠及百余名优秀学子,努力让古桑的耕读传统延续下去。

  根在古桑,源于那种敢作善为的担当气魄。古桑坐拥储量丰富的凹土富矿、毗邻县级凹土科技产业园,但如何在转型升级、乡村振兴上先行一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路走来,我见证并参与古桑在凹土产业上的探索实践,越来越感到敢作善为是乡村发展的唯一出路。让我深深铭记的有很多,是保护“土”的战略眼光,坚持高水平推进原矿开放利用,不搞靠山吃山、竭泽而渔,不搞“捡到篮子里就是菜”,闯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打造“特”的创新意识,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加快成果转化、进军科技前沿,已资助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12个;是集聚“产”的系统思维,纵向上贯通产加销,横向上融合农文旅,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还有许多大胆探索与创新实干,其中有些并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有些也还在蓝图制定、反复论证的阶段,但那种敢为善为、勇挑大梁的担当与气魄却始终鼓舞着我、感染着我,让我不断振奋精气神、锤炼真功夫,更好地加入这场镇域高质量发展的“接力赛”。

  根在古桑,源于那份干在一起的真挚情谊。在学校时,读《习近平在正定》一书,就对“人民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这句话印象深刻;工作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去年盛夏几场暴雨,让古桑龙潭村的黄桃受灾严重,在果农们一筹莫展之际,我们来到田间地头,通过直播带货开展爱心助农,挖掘黄桃“卖点”,带领观众解锁黄桃的“N种吃法”,仅用四天就把眼看要烂在桃园里的黄桃售卖一空。尝到了开拓线上销路的甜头后,我们趁热打铁在抖音开设“古桑优品”平台,推介手工虾酱、乳酸菌鸡蛋、跑山黑猪肉等特色农产品,与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结缘,给新老伙伴们带去来自乡村的鲜美与问候,也给老乡们找到了在家门口增收的门道。从最初的不解,到后来的踌躇,再到现在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使我褪去了身上的学生气、骄娇气、浮躁气,沾上了乡村烟火气、泥土味、实干劲。我更加懂得,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家人,如此,再大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再难的事也都能够解决。

  古桑,这一方悠远而朝气、质朴而进取的热土,正随着时代的浪潮不断奔涌向前。她包容了青涩而懵懂的我,在我心中种下永恒的根。我将怀揣这份热爱与感恩,心有所依、行有所向、接续奋斗!
发布人:知行合一 发布时间:2024-2-29 09:18 收藏 阅读人次:798

初审:楚搴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