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疏源浚流”传承“农耕文明”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刘凯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走进当地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察看秧苗培育和春耕备耕进展,听取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情况介绍,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一笔一笔算投入产出账。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兼容并包的“华夏文明”孕育于“农耕文明”的沃土之中,从“锄头铁锹”到“鼠标键盘”,“农耕文明”从“零”到“一”的发展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正值春时,广大基层干部要循迹“湖南之行”,深悟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内涵,在“疏源浚流”中传承“农耕文明”,讲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文化故事。

弄懂我们“从何而来”,“不违农时”守住“耕地红线”,品悟“粮”苦用心、端稳“中国饭碗”。“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星象规律是判断农时的指引,农业生产因“时”而动,当下正值农耕时节,广大基层干部当挑起“农耕”重任,做到“不违农时”守住“耕地红线”,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的“千钧重担”,以党旗为指引、以春耕为号角,在抢抓农时、俯身向下中,当好人民群众春耕备耕的“勤务员”,以一步一个脚印的“深脚力”做好耕地摸排工作,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织密耕地保护网,推行节约集约用地和农田连片整治,优化管理布局,实现耕地规模化种植,还要做好种子、化肥、农膜、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保障工作,真正写实“藏粮于地”的“绚丽华章”,在守住“天下粮仓”中端稳“中国饭碗”,稳固乡村振兴“压舱石”,驱动乡村振兴巨轮“行稳致远”。

弄懂我们“现在何处”,“因地制宜”探索“科技航向”,巧施“粮”策妙计、淬炼“强农之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行走于“农业强国”的远大征程上,唯有拿稳“现代科技”这个“法宝”,方能“披荆斩棘”“拾级而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利用科技赋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广大基层干部要立足于本土农业发展现状,做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让“农业科技”的直通车开到“田间地头”,以“藏粮于技”的思维推动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和数字化以及信息化建设,加快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促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低成本”生产,助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成为春耕效率提升的“强大引擎”,将现代农业科技之“种”厚植于广袤田野的沃土之中,让“智慧农业”之花破土而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弄懂我们“欲往何地”,“遵守法则”联动“产业链条”,勾勒“粮”辰美景、蹚出“共富新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有“遵守法则”的“精耕细作”、“挥汗如雨”的“辛勤耕耘”,才有“盈粮满仓”的“丰收喜悦”。农业发展要想行稳致远,就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连通“新型产业链条”,广大基层干部要变成“土专家”“田博士”“农创客”,在遵循农业生产规律的前提下,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连通种子培育、栽培技术、播种机械、田间管理等“智能产业链”要素,将生物育种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智能科技“串点成线”,为现代农业科技产业“补链”“强链”“壮链”,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入“庄稼田地”,不断在“智能产业链”的“闭环”中切实解决关键技术“卡点”、产业链“断点”、产学研“堵点”等问题,从而提升农业机械、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水平,引导广大农民科学种田、高效种粮。

弄懂我们“奔赴何方”,“和谐共生”做到“群众满意”,实现“粮”安天下、描绘“幸福前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业发展要有“百年眼光”“百年思维”,只有逐“绿”而行,方能“百年长青”。广大基层干部要从“群众满意”的初衷出发,在农业发展中秉持“和谐共生”的理念,聚焦绿色肥料、绿色农药等方面“凿深井”,站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视角,不断推广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和土地水资源管理,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推动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产能提高、韧性增强。还要立足本土事情,加快制定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清单,积极构建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政策体系,完善落实促进粮食生产的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持续推广“种粮一体化”生产经营机制,创新粮食订单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优质优价,确保农民种粮“有收益、能致富”,携手人民群众一起创造和乐、富足的“粮”辰美景。

发布人:12371网友0ahj1v 发布时间:2024-3-24 22:21 收藏 阅读人次:563

初审:邱莫 编辑:宜倍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