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组织部门要紧紧围绕三中全会明确的目标任务研究谋划组织工作,做足蓄力铸魂、选优用能、聚贤育才、夯基固垒“硬功夫”,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蓄力铸魂。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和现代化建设能力。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切实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化党纪学习教育,不断健全强化政治理论培训和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机制。实施领导干部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课题,结合发展现代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基层治理、法治思想等内容,加强干部系统化专业化教育培训。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围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开展专项调查研究,深化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在一线调研、现场办公中找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破题方略、解题良策,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中,不断把学习调研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选优用能。全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树牢干事创业导向,突出选人用人政治标准,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攻坚任务选干部、配班子,立标准、树导向,提能力、强素质,严管理、重监督,着力打造堪当领导现代化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对干部全覆盖培训、针对性培养,把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培训凸显出来。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交流使用力度,选派具有相应专业背景和能力素养的年轻干部到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前沿、高质量发展要素最活跃的地区赴外挂职,助力年轻干部快速成长成才。强化干部实绩考评,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量化考评机制,精准实施绩效考核,引导各级干部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聚贤育才。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为人才工作管理部门,要着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坚持科技、教育、人才一体推进,以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目标,不拘一格引育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新兴产业研发团队,倾力打造重大产业项目吸附人才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集聚区和人才创新高地。大力推进引才聚才工程,加快构建、精准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多方争取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强化人才留用服务保障政策激励措施,千方百计解决各类人才后顾之忧,广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增强党的建设工作效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基固垒。党的建设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极端重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就要全面加强改革政策落地实施中党的建设,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持续做好强基固本工作,坚持以党建引领推动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要时刻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健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组织体系和基层治理体系,深入纠治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着力破解“小马拉大车”等突出问题,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发展优势、改革优势,在守正创新、革故鼎新中不断筑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红色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