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党员干部需继续练好“脚力”,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强化“听力”,广开言路、倾听民声,确保决策符合民意;锤炼“实力”,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以过硬的本领和扎实的作风推动改革落地见效。
迈开步子“接地气”,练就改革“脚力”之深。全面深化改革,恰似攀登崇山峻岭,每一步都需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党员干部当以“身入”促“心至”,不仅要在宽敞明亮的会议室中运筹帷幄,更需走出办公室,踏入那些被忽视的边缘地带,让改革的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穿梭于狭窄的弄堂巷尾,倾听百姓日常琐碎的交谈,感受城市的脉搏;漫步于田间地头,与农民兄弟并肩而立,共话丰收的喜悦与耕耘的艰辛。这样的“脚力”之旅,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心灵的洗礼。每一份深入基层的体验,都是对改革深度理解的积累;每一次与群众的亲密接触,都是对政策制定精准度的提升。在改革的征途上,这些坚实的脚印,不仅见证了领导干部勇于担当、敢于实践的精神风貌,更彰显了他们对人民承诺的坚定践行,为全面深化改革铺就了一条坚实而宽广的道路。
侧耳倾身“听民声”,提升改革“听力”之敏。改革的智慧蕴藏于人民之中,群众的声音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党员干部应秉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将耳朵贴近大地,用心去聆听每一个细微的声音。从清晨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到傍晚公园里的家长里短,每一句看似平凡的对话,都可能蕴含着对改革最真挚的期待与建议。同时,在数字时代,我们还应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倾听网络空间中的多元声音,让民意表达更加畅通无阻。在倾听的过程中,党员干部需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既要能辨识出群众的真心话、实在话,也要勇于直面批评与质疑,将那些逆耳之言视为改革路上的宝贵财富。通过深入剖析群众的“话外音”,我们能够洞察到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捕捉到民众的真实需求与迫切愿望。如此,我们的改革举措方能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
挥毫泼墨“绘蓝图”,展现改革“实力”之强。改革非纸上谈兵,需有真枪实弹的硬功夫。在绘制改革蓝图时,我们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确保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能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人民需求紧密相连。蓝图之中,既有宏观层面的战略布局,也有微观层面的精细安排,既有创新驱动的引擎轰鸣,也有民生改善的温暖篇章。面对改革路上的艰难险阻,党员干部需展现出非凡的“实力”与担当。这“实力”,源自对政策法规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源自对复杂局势的准确判断与科学决策,更源自对人民群众深厚情感的共鸣与回应。党员干部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信念,攻坚克难,勇往直前,让改革的春风拂遍每一个角落,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群众。同时,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汲取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步伐,推动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