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文发布,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全面部署。改革是党的主张,亦是人民的要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基层党组织要入“乡”随俗,聚焦“三农”关键词,写满全面深化改革“最美诗行”,让“幸福之花”绽放于人民群众的“脸上”“心间”。
明辨“党的领导”风潮走向,灌溉“山川草木”、留住“水韵乡愁”,聚焦“农村美”关键词续写全面深化改革“生态田园”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秉持“两山理念”的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党建+生态保护”“党建+绿色发展”等模式,通过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保卫战、“厕所革命”等一系列举措深入推进,以“饮其流者怀其源”的态度,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建设,在扩绿、兴绿、护绿“三措并举”的过程中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以环境优、空气甜、家园美,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碧水青山中构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轻和“科技创新”风潮节拍,赋能“深山瑰宝”、提升“智慧含量”,聚焦“产业兴”关键词续写全面深化改革“向质而优”篇。全面深化改革越往深处走,面临的挑战就越复杂,遇到的问题就越棘手,而且没有固定的“模板”可供借鉴,唯有勇于创新、积极求变,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打破旧有模式的限制、摆脱路径依赖的禁锢,才能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在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征程上,唯有“因地制宜”的“科技创新”方能推动“产业升级”,将“小特产”汇入“大洪流”。基层党组织要研习“方志史料”,寻觅特色物产之“踪”,摸准产业体系发展之“脉”,将“一品一韵”发展为“一村一业”,既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寻找产业之“特”,又跳出本地,以“全局化”“大市场”的视角引入绿色科技,培育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倚“特”向“优”的过程中赋能产业升级,实现“腾笼换鸟、弯道超车”,推动产业链高端化和价值链品质化的不断攀升,让乡村振兴的“路线图”蝶变“施工图”。
勇立“群英奔赴”风潮前沿,招引“栋梁之材”、赋能“诗和远方”,聚焦“农民富”关键词续写全面深化改革“和美幸福”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推进改革,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教育改革,到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让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户籍制度改革,到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方各面推出的2000多个改革方案,大写的“人”字贯穿始终。基层党组织要写好“服务为民”这篇“命题作文”,就要“不拘一格”引入新型发展人才,让有“顺潮之识”的“管理人才”,有“弄潮之力”的“技术人才”竞相涌入广袤乡村,助力这些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中“挑大梁”“当主角”“建新功”,带领本地群众“拓认知”“强技能”“开新局”,探索共同富裕的“多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