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习近平点赞人民作家 提出党政干部要学柳青

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南 同学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提到党政干部要向人民作家柳青学习。习近平说,“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我是听我们的人民作家柳青讲的。人家说,如果你去农民里面找到他,你不知道谁是柳青,都一样。(他)就跟关中老百姓一样,穿着啊、打扮啊,连容颜都一样。他就是长期在农民里面,对他们非常了解。中央的文件下来了,他就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该哭还是该笑,他很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

  被总书记点赞的柳青到底是谁?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出生于贫瘠的陕北吴堡县,当代著名小说家。他早年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陕西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县委副书记。1952年柳青辞去职务,从北京来到陕西长安皇甫村落户,扎根农村14年,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开始了他的劳动写作生涯。在这块土地上,他体察着农民的疾苦,倾听着农民的心声,丈量着黄土的厚度,感受着生活的脉动。

  当年有记者在文章中写道:“柳青完全农民化了。矮瘦的身材,黧黑的脸膛,和关中农民一样,剃了光头,冬天戴毡帽,夏天戴草帽。他穿的是对襟袄、中式裤、纳底布鞋。站在关中庄稼人堆里,谁能分辨出他竟是个作家呢?”在皇甫村村民的眼里和心中,“这个黑瘦的老汉,和他们一样,也是个庄稼人”。在这里,成为一个地道的农民,当好一个庄稼人,是柳青更为在意的,他做到了,实现了。

  后来,这个“地道的农民”写出了长篇小说《创业史》。他用自己的行动印证,火热的生活就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他用自己以人民为本的文学追求,丰满着自己的人生。

  柳青说,“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14年不打折扣的农家生活,促成了柳青的成功转型,也造就了经典作品《创业史》。

  一心为民 才能成为百姓的贴心人

  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提到柳青。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谈到文艺需要人民时,他特别提到柳青,对他“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生活实践与创作追求给予高度评价,习近平总书记说:“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柳青(前排左一)与皇甫村村民在一起

  柳青不仅仅是一名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农民,他与乡亲们忧乐与共、息息相关。他来到皇甫村,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素材和灵感,他身在农民中间,心也在农民中间,农民的事就是他的事,他像爱自己的家一样爱着他的村庄。

  在皇甫村,柳青不仅是“百事问”,而且是“百事管”。《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他一分不留,为皇甫村支起了高压线和电杆。平时,他会经常提着醋瓶去排队,轮到他时却并不买醋,而是退出来重新排在队伍的最后面,只为听听乡亲们在排队时闲谈些什么;他还调皮的故意找骂,通过观察刻画出真实生动的泼妇形象。

  柳青常说:“作家要进生活的学校,政治的学校,艺术的学校。”“生活的学校”就是真正的深入群众生活,感受时代的进步和脉搏,反映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做一个人民的作家;“政治的学校”,就是要作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为人民写作的立场;“艺术的学校”就是要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有所创造,有所突破,为祖国和民族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党政干部要学柳青“接地气”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遵义考察,他语重心长地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以人民“是哭还是笑”作为判断政策好不好的标准,这句话习近平一刻没忘。

  柳青(左一)在皇甫谈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就需要党员干部走近群众,贴近群众,“大地”就是人民群众,“地气”存于基层之中。党员干部只有多接“地气”,知道群众在想什么、急什么、盼什么,才能准确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在情感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为了群众,最终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拥戴。
发布人:同学12371 发布时间:2017-10-23 08:25 收藏 阅读人次:7819

回复

112371网友9z5ugq发布时间:2017-10-23 10:03

作家柳青给人民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他走近人民、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引用 回复

212371网友119发布时间:2017-10-23 10:25

当好共产党的干部,接地气是先决条件,说直接一点,就是要多为老百姓着想,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干好工作。

引用 回复

3牛肉味的猪发布时间:2017-10-23 16:53

突然想到《人民的名义》中那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员干部就该如此,深入基层,体察民情,这样才能出“让农民们笑”的好政策。

引用 回复

4春风轻吹你身发布时间:2017-10-23 21:49

“大地”就是人民群众,“地气”存于基层之中。党员干部只有多接“地气”,知道群众在想什么、急什么、盼什么,才能准确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在情感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为了群众,最终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拥戴。

引用 回复

512371网友qvst2r发布时间:2017-10-24 08:26

一切政策的出发点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先,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引用 回复

6宝悦发布时间:2017-10-24 10:44

党员干部只有多接“地气”,知道群众在想什么、急什么、盼什么,才能准确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在情感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为了群众,最终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拥戴。

引用 回复

7尺素寸心发布时间:2017-10-25 11:50

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应当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