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协助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重要使命。驻村干部要发扬优良作风、厚植为民情怀、勇于担当作为,让自己真正在基层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戒“躁”,当先生先当学生。少数驻村干部带着一腔热血来到乡村,想着用立竿见影的工作成效“证明自己”,情况还没摸熟就急着给村里出点子、开方子、指路子。有的还没把惠农政策措施和民生工程项目了解清楚,就在资金奖补、低保评定、拓宽道路等问题上给老百姓乱许承诺,给村“两委”工作造成被动局面。有的参观了别处的先进经验就兴冲冲回来“照葫芦画瓢”,忙碌一圈下来,辛辛苦苦推广的特色品种水土不服,好不容易办起来的农家乐门可罗雀,不但没带来收益反而造成了损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驻村干部要静下心来多学、多看、多问,将乡村振兴各项法规政策吃透,将村里的基本情况摸熟,想清楚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做好科学谋划,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发力点。
戒“飘”,用真心凝聚民心。少数驻村干部嘴上说着“拜人民为师”,私下却觉得村民“没文化”“觉悟低”,甚至因为在乡村基层职级较高,不知不觉摆起了官架子。有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长期坐在村部办公室拿着手机、对着电脑;有的“不看问题只看风景”,将驻村当成登山、摄影、垂钓的良机,来了几个月还不清楚老百姓需要什么、期盼什么。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乡村一线,不仅是对基层干部力量的一种加强,更是对党政机关与人民群众情感纽带的加强,绝不能造就飘在半空的“官老爷”。驻村干部要厚植“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为民情怀,把群众诉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为民谋福作为“第一追求”。要深入田间地头,坐上百姓炕头,在面对面、心连心的交流中打开村民的“话匣子”,在听民声、集民智中找到解决矛盾问题的“金钥匙”。
戒“躲”,以实干成就实效。少数驻村干部想着安安稳稳把任期干完回到机关,在驻村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是机械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缺乏谋事的主动性、干事的积极性。有的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到老百姓反映情况赶紧往后躲,把矛盾问题推给村干部解决;有的不愿意给派出单位“添麻烦”,在争取项目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开展消费助农等方面无所作为,最终成了驻村不助村。“为官避事平生耻,重任千钧惟担当。”面对乡村振兴这份“时代考卷”,驻村干部要自觉摒弃“镀金”思想、“混日子”心态,既要保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发挥自身优势为帮扶村出实招、解难题,又要积极争取上级机关和派出单位在政策、资金、人脉、渠道等方面的支持;既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又要与村“两委”干部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做到帮办不代替、到位不越位,凝聚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