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指出,“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基层的工作重点从精准扶贫转向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产业发展的引领者,驻村干部要正确把握三对“矛盾”,谱好产业振兴的“三部曲”。
思镀金心态与产业振兴之“矛盾”,决“是否为”之意。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驻村干部要做到从开放资源上突破,从策划规划上突破,从产业延伸上突破,从引进人才上突破,势必要深入群众,摸得清村情,抓得住矛盾,辨得清形势。然而,有些干部却将“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视为“镀金”的良机,不参与村内事务,不接“烫手山芋”,力求“片叶不沾身”,不可谓尽职。“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驻村干部作为强村富民的“第一责任人”,应敢为人先,勇立潮头,善思善成,将基层这个“镀金炉”转化为冶炼真金的“炼金池”,既敢“为”,又能“为”。
辨政绩考核与长远发展之“矛盾”,定“做何为”之的。自2012年底我国拉开新时代脱贫攻坚序幕开始,历任驻村干部在产业振兴上下足了功夫,有带动农户建立稻虾套种养示范基地的河南省八里岔乡莲花村驻村“第一书记”尹东,有引进新品种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河南省邵店镇刘岳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红岗,也有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的贵州省独山县温泉村驻村“第一书记”肖亮。然而也有一些失败的尝试,比如,新建的大棚两年后效益差无人租用以至荒废,原本供需紧俏的服装厂随着驻村干部任期的结束而“人走茶凉”。诚然,产业振兴必定伴随着失败的探索,但反观许多干部对此趋之若鹜的现象,究其原因,无非是考核指标与个人成绩的驱使。“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两年时间显得捉襟见肘。比如,梨树的挂果期为3-5年,两年内难以见到成效,自然就不属于驻村干部的“功劳”。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的可持续则是乡村振兴底层逻辑的基础,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为”,便“为长远”“为发展”,切忌“一锤子买卖”。
明大力改革与干群关系之“矛盾”,习“如何为”之法。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然而基层的落实,千言万语汇成一个“难”字。群众的局限性、农村劳动力不足,以及历史遗留问题,都是开展工作的阻碍。“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基层干部要善于把握矛盾,更应善用手中的“矛”与“盾”。眼界与学识为“矛”,干群关系为“盾”。通过平时入户走访,直面民生难题和群众需求,展现破解矛盾的魄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真情为民的情怀,获得群众的拥护与信任,就是有了开展基层工作最坚实的“盾”。以盾之坚,化盾为矛,在推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就少了许多的阻力。双“矛”合体,如虎添翼,必定能打好这乡村振兴第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