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学习时报推出了专栏《老一辈革命家怎样写文章》,分别介绍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怎样写文章。众所周知,我们党靠“两杆子”起家——一是“枪杆子”,一是“笔杆子”,“笔杆子”的作用不言而喻。新时期的年轻干部,更需要掌握这一党的“武器”,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为党立言、为党发声,用时代最强音为党的事业加油鼓劲。
以“兴酣落笔摇五岳”的豪迈之情,磨砺理想与信念的“笔尖”。毛泽东在战争年代以笔为枪,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邓小平指出:“领导的主要方法是用笔”;习近平总书记曾为《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撰写短评232篇。但现在不少党员干部觉得抓项目、抓民生才是真刀真枪、真金白银,写文稿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花拳绣腿,这其实是认识上的偏差。文章千古事,得失岂止是寸心知。一文可以见功底,可以现思想,可以观格局,也可以影响人心、世事。无论政策调研、政策制定,还是政策宣传、政策评估,都离不开用笔。所以“写文章”是干部成长必经之路,是赋能尽责之需,时间、精力不是怠笔的理由。年轻干部应有争先恐后写作的冲劲,跃跃欲试创作的激情,用笔来推动工作、感悟生活,在积累中升华,在思考中突破,在提炼中跃升,努力成为服务事业、服务人民的“大手笔”。
以“须教自我胸中出”的求新之志,握紧思考与研究的“笔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党需要有一批‘踱方步’的人。”陈云也说过:“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踱方步’。”火花往往在“冷思考”中产生,观点往往在“踱方步”中形成。任何文字材料,表面上是“写”出来的,实质上是“想”出来的,写不出是因为想不到,写不顺是因为想不通。“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所以写文章不能“为文而文,为写而写”,年轻干部一定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对党的一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要及时学、跟进学、深入学,准确把握其观点、体系和脉络。对读书学习的收获、为官从政的体会、思考感悟的成果和工作中的难题要事,特别是基层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鲜活经验和工作创新,要经常性进行系统归纳、凝练提升,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融会贯通之下写文章,胸中有大义,笔下自有乾坤。
以“一语天然万古新”的真淳之美,充实人民与时代的“笔墨”。领袖的语言功夫都是十分了得的,毛泽东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邓小平的“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撸起袖子加油干”等,都是用朴实生动、诙谐风趣的语言来阐述深刻的道理,直抒胸臆、接“天”连“地”,拉近了与人民群众和时代的距离。然而现在不少干部写的文章充溢着“官腔”“涩味”,满足于躲在“高墙”里自拉自唱、自说自话,习惯于沿用“老一套”,语言苍白无力,既与人民群众脱节,又跟当下时代脱钩。如今“网络语言”日新月异,热词金句频现,面对这种变化,年轻干部应当学会让自己的语言靠近“流行色”,让话语更融入、更中听。同时也要始终践行“群众路线”,学习“群众语言”,抛弃“党八股”,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中让自己的观点以一种浸润而非灌输的方式让读者入眼入心,让文章回得到工作实践,解得了实际问题,经得住群众“考验”。